var JSmenuc55d2 = new JSmenu(1,'JSmenuc55d2Form'); var eidc55d21=0;
Sie sind hier: 杂文、杂谈、评论 > 伦理观 > 复兴礼仪之邦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0.4.2024 : 1:56 : +0200

复兴礼仪之邦

                             邓伟志   

      随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达,把现代人的社会交往半径加长了,频率提高了。过去说“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毗邻”,那是艺术夸张,可在今天,却成了家常便饭。

      而要交往就少不了礼仪。通常讲“见面礼”,并不是今天泛滥成灾的送红包,而是指见面要讲礼貌。

      礼,是人的脸谱。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即从一个人的礼貌,便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素质。有时不用自我介绍,别人便可以知道你的经历。即使不能具体讲清楚,但也可以大体上猜对几分。不是礼,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有礼就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无礼则使人远去。中国人喜欢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殊不知中国还有句话已经传了两千年,那就是:“多行无礼,必自及也。”这里的“及”字是惹祸的意思,那就是说,经常不讲礼貌的人,一定会惹出祸来。

      讲礼貌,不是作秀。即使有个别人把礼仪视为“作秀”,那么,“作秀”无论如何也要比作恶好。对人讲不讲礼貌是个待人的态度问题。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既然人人都是老师,有什么理由不尊敬呢?反之,如果不把人当老师,那就很难说会对人自觉讲礼貌了。

      现在我们的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其中有相当多的社会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什么可以避免而又避免不了呢?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懂礼仪,不讲礼仪。比如说,没保持一米的距离,有时也会踩着别人的脚。假如在碰到别人或者踩着别人以后,能说一声“对不起”,别人心理上就会宽慰得多。倘能彼此相视一笑,说不定还能交上朋友呐!假如你就是不说一声“对不起”,那就对不起了,对方的火气就会上来。对方的火气一上来,对不起,你的火药味也会浓起来。交叉感染,愤怒共振,冲突就在眼前。

      来而不往非礼也。人人讲礼貌,处处讲礼貌,形成一个讲礼貌的浓厚氛围,我们的心理状态就会有如沐春风之感,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温馨。

      历史上,大凡成大事者,多是讲礼仪的。不仅在成大事之前,作为平民百姓时也注意学礼仪,而且在成大才之后,还能继续学礼仪。我认识一位老人李赣骝,他父亲李烈钧同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同辈好友。他说:张学良成少帅后去他家,在他父亲面前,坐在櫈子或者椅子上,从来臀部沒有全部坐在櫈子或者椅子上过,腰部没有一次不是向前倾的。为此,他父亲教育他要好好向张学良学礼仪。

      还有毛泽东,人们爱传他穿泳衣见赫鲁晓夫的事情,不传他十分重视学礼仪的佳话,这是不全面的。殊不知毛泽东是很重视礼仪的。比如毛泽东在当了主席从后,送湖南省主席程潜老人上汽车,他要给程潜开车门。再,一般说接待客人时翘二郎腿,就是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是不礼貌的,可是,毛泽东平时就爱翘二郎腿。那在见外宾时就有点犯忌了。怎么办?毛泽东便让身边的人站在外宾看不到而他自己能看到的位置上,专门示意他把翘起的腿放下来。看!毛泽东是多么注意学礼仪啊!那,我们呢?

      礼仪是一门人人必修而又修不完的学问。礼仪与经济有关。仓廩足而知礼仪。因此,我们要奔小康。但也不尽然,不要把经济的作用绝对化。人穷志不穷,穷人也能讲礼貌。礼仪还与政治有关。封建社会下行封建之礼,这个我们使不得。因此,我们对礼仪也要吐故纳新,与日共进,不能抱残守缺。

      礼仪还会因民族、信仰的不同而不同。你尽可以不是那全民族的人,可以不信他那个信仰,但是,你万万可以不了解他们的礼仪,万万不可以不尊重他们的礼仪。我们在与各种人接触时,都要保持仪态,遵从仪礼,修饰仪容,注重仪表,讲究仪餐,依照仪柬,尊重仪俗,恪守会务规则和办公室规则,把握礼仪精神,体谅理解他人,顾及他人感受,从而增强人际间的和谐气氛,复兴礼仪之邦。

                                 《人民论坛》  2006年5期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