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杂文、杂谈、评论 > 青少年观 > 儿童文化与文化儿童 > 
ChineseEnglishDeutsch
19.4.2024 : 2:47 : +0200

杂文、杂谈、评论

儿童文化与文化儿童

                               邓伟志

    2004年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在欢乐的歌声中落下帷幕了。来自五大洲的近四千名儿童即将满载着上海人的情、上海人的谊回到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去了。孩子们分手时,无不有些留恋,无不有些思念,无不在谈论着参加文化艺术节的收获。
  
  收获是什么?意义在哪里?“春风桃李万千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依我看,2004年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的最大意义是为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供了一个闪亮的范例。
  
  树不修枝长不成大树,人不受教育成不了大材。对未成年人一定要加强教育,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怎么教育?
  
   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开展教育的教材是歌舞,是艺术。优秀的歌曲如战鼓,如号角,是路标,是旗帜。有些理性的知识不容易记住,可是儿时唱过的歌曲终生不忘。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唱起未成年时学过的进行曲就会浑身增添力量,即使是低声地哼一哼也会充满着激情。歌舞作为教材远远胜过光盘。光盘再近也觉得很远,再好也只能是恍如身临其境,可是,在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上,不管是从阿尔卑斯飘来的音符,还是沿着马可波罗的道路走来的舞蹈,都是近在耳边,近在眼前,都是生动的能够入脑入耳、沁入肺腑的教材。
  
  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之所以是教育未成年人的一个闪亮的范例,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方法是交流,是讨论,是自己教育自己。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上的“论坛”主持人不是院士,更不是官员,而是小朋友。主持人不是念秘书起草的讲话稿, 也没有用翻译,而是既用母语主持,又用英语主持。有的举手发言者为了把手举得高了再高,都把身体倾斜了30度。“不赞成”、“不同意”的坦率和真诚超过成年人。“童言无忌”,童言也无客套。孩子们观点互补,思维共振,值得成年人学习。我担心:成年人能否把孩子们的这种真诚全部学到手,还是个问题。

   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之所以是教育未成年人的一个闪亮的范例,还因为他们的教育是愉快教育。艺术节提倡:“让美妙健康的歌曲陶冶少年儿童的心灵, 让少年儿童的生活因歌声充满阳光和欢乐。”这里的“健康”二字很重要。健康方能陶冶,不健康便不能陶冶,陶冶了,那也是“逆陶冶”。这里的“欢乐”二字也很重要。欢乐中受教育,听得进,记得牢,想得通。反之,填鸭式的教育,高压下的教育,负担重,心里怕,学不进,记不牢。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已经在上海办过三届,今年是第四届,有些团队届届来,就是因为小朋友高兴来。
  
  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之所以是教育未成年人的一个闪亮的范例,还因为他们坚持“有教无类”。请谁来过节?邀请信是越洋飘流的,谁拣到漂流瓶,谁打开邀请信,谁持信来上海。谁成为文化艺术节的“全球幸运星”是从密密麻麻的名单中用电脑点击的,点到谁是谁,不分肤色,不分穷富,不看来头,不看家长,当然,也无法论资排辈。本来嘛!孩子天生是平等的,都是天真无邪的,大人啊,你何必在教育上依爹娘财富的多寡为他们“分等级”?要知道,教育的不平等必将加剧两极分化,制造阶级矛盾,在幼儿心灵上划下一道难以愈合的创伤。平等教育既是愉快教育的前提,也是愉快教育的伴侣,平等教育更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长效机制。
  
  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留给我们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节日结束了,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活动远没有结束。在依依惜别时,我向大家推荐两千年前中国西汉一位文学家刘向说过一句话:“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意思是说,只要调子一样,不管分散在天南海北,都可以彼此呼应;只要品格一致,即使见不到面也很亲近。我还想补充一句:参加文化节的,以及数以亿计没参加文化节的,只要我们努力推动儿童文化,就一定能文化儿童。只要文化认同,东半球西半球都是在一个地球上。

                                             2004年8月2日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