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JSmenu3b30a = new JSmenu(1,'JSmenu3b30aForm'); var eid3b30a1=0;
Sie sind hier: 社会学、人类学 > 社会学 > 社会史 > 60年社会改革礼赞 > 
ChineseEnglishDeutsch
19.4.2024 : 3:40 : +0200

社会学、人类学

60年社会改革礼赞

                          邓伟志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曾记否?60年前,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还残存着童养媳,还有人妻妾成群,不用说,那时也有数以万计的娶不起妻子的光棍汉。自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后,这类现象荡然无存。

      曾记否?60年前,“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中国人被人称为“东亚病夫”。可是,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中国的健儿夺得的金牌世界第一。

      曾记否?改革开放前,我们吃粮凭粮票,吃鱼凭鱼票。如今粮票、鱼票成了收藏家的珍藏品了。

      曾记否?在“文革”中,谁人不是过着“写不完的检讨掉不完的泪,划不完的界限站不完的队”的苦日子?如今呢?谅解人、宽容人、与人为善的事在增多。

      上面讲的是表象。如果把60年 波澜壮阔的的社会巨变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四类。

      (一)社会事业日新月异。社会事业是社会发展的载体和硬件。随着经济的繁荣,中国的科、教、文、卫、 体,在蓬勃发展。中国的科学普及率在世界上的排名蒸蒸日上,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病床与人口的比例直线提升。

      (二)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会组织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程的尺度。参加社会组织的多寡和层次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文明进程的尺度。建国之初,社团屈指可数。行会根本就没有。如今各类社团、各类行会、各类中介组织和各级各类慈善机构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仅在国家登记的社会组织就有二十多万家。

      (三)社会保障正在落实。生长老病死,衣食住行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应保则保、能保尽保”的思想指导下,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不分东西,不论城乡,都在铺开。水准也在不断提升。

      (四)社会秩序走向规范化、有序化。建国前,包括建国后的短时期,中国有些地方仍是兵慌马乱,土匪当道,黑社会横行,人们不大敢出门。60年来,各类法规形成体系,社会公德深入人心,并且在变成行动。

      (五)社区在共建共享。作为社会基石的村庄和街道,60年前是封建的保甲制,建国后废除了保甲制,改为基层政权。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推行了“去行政化”,从而进化为“社区”这类社会共同体的自治组织。社区是老人的天堂,儿童的乐园,公民的宁静港湾。社区正在成为构建公民社会的要件。

      60年一个甲子。在未来的一个甲子里,社会建设的任务仍然很繁重。要把中国的社会建设搞好,首先要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必须看到“经济那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不平衡现象还很严重。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生产的目的是生活。如果忽视社会建设,把应该用于社会事业的那些资金,挪到经济上去使用,似乎会提高GDP,结果适得其反。社会的投入少,社会问题多,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必然加大。把GDP增加的那几个钱用来化解社会矛盾还不够,失去了GDP增加的意义。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有中国首脑参加的世界首脑会议上,规定社会事业的投入不得低于总投入的30%。哪个国家如果低于30%,将受国际舆论谴责。因为社会病是会跨国传染的。事实上不少社会秩序比较好的国家,社会事业的投入都高于50%。以经济促经济,经济不持续;以社会促经济,则经济可持续。这是个治国方略的重要一计。

      在重视了社会建设之后,劈头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理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就是诸社会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的模式。说得通俗点,就是各类人群之间的地位怎么摆?在阶层关系上,社会学公认的最佳社会结构是橄榄形。那就是:穷人少,富人也少,中等收入的人要多。穷人少,意味着穷人穷不到哪里,自然不会仇富;富人少,意味着富人富不了多少,自然也不会嫌贫。大家心态平稳,社会矛盾必然减少。当务之急是要处理好劳资关系。近十多年,劳资纠纷增加,不是好事。劳资应该两利。不过,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资方,而不是劳方。资方应该懂得:劳资关系是个劳动积极性问题。“老板把我当人看,我把自己当牛干,累死也心甘。老板把我当牛干,我把自己当人看,说什么也不给你好好干。”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说过: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会引发“打内仗”。这是入木三分的提醒。今后,我们就要着力在缩小贫富上花大力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第一次社会结构的调整;消除两极分化是第二次的社会结构调整。第二次比第一次的难度更大,意义更重大。有差距而不悬殊,是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又一重要方略。

      理顺社会结构,搞好社会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自己的事。每个社会成员都要以主人翁的身份、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因此,说一千,道一万,并成一句话是要扩大社会参与,要拓展社会参与的广度,加大社会参与的力度和深度。在网络化带来信息对称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秘密好保了。大量的政务都可以公开,各类社会政策都可以发动群众讨论。有些人成天喊“宣传政策”,到头来把宣传的成本搞得很大,可宣传的效果却微乎其乎。孰不知,决策前的一次讨论胜过决策后的十次宣传,决策前的十次讨论又能胜过决策后的百次、千次宣传。人在参与决策前的讨论中是主体,是自觉的;人在接受决策后的宣传中,是被武装,是受体,是被动的。敢不敢发动讨论取决于对群众的评价。你认为群众是阿斗,你就不会发动群众讨论,你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你就会求计于民,发动群众讨论。讨论,要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一定要有正方、反方。在多种意见面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选择了最佳方案后,既要看到非最佳方案的长处,也要看到最佳方案的短处。这样,在执行最佳方案时,才能眼观四方,从容不迫,谨慎从事,而不致于忘乎所以,不会在思想方法上走直线。社会冷漠是可怕的。社会参与是社会建设的加速器。社会建设又是吸引千百万群众社会参与的强大磁石。

      波澜壮阔的60年已经过去,更加波澜壮阔的60年在等待我们用自已的双手去建设。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