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政治问题、政治社会学、政治经济学 > 政治体制 > 政协 > 发挥政协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4.4.2024 : 1:33 : +0200

政治问题、政治社会学、政治经济学

发挥政协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邓伟志

      社会建设在今日之中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社会矛盾那么多,让我这个从事社会学的人焦虑啊!社会冲突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猛,我作为老政协,心痛啊!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抓GDP是应该的。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可是,要防止片面性,不能搞GDP拜物教。GDP上去了,不完全等于经济上去了。经济上去了,更不等于社会建设上去了。不搞市场经济国家富不起来,如果搞权力进入市场的“泛市场化”,丢掉了国魂,国家也强不起来。不重视协同发展,不强调社会要同经济齐飞,有时候经济上去了,社会建设反而会掉下去了。生产长一尺,群体性事件长一尺多的严酷现实告诉我们:把GDP增长所带来的财政,砸到对付上访、对付群体性事件上去,是无效的GDP,是破坏性的GDP。生产建设投入少,维稳成本就高。假若早一点把那笔财政用到社会建设上,不就可以消灾了吗?至少不会有那么多群体性事件吧!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上海的中委就社会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这次市委发布的《实施意见》中,把社会建设列为政治协商的内容之一,是完全正确的。政协界别众多,群英灿烂,最有条件为社会建设出思路。正如俞正声同志所说:“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政协委员“与人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都是社会最敏感的触觉。

      下面就政协如何为社会建设作贡献,提几点建议。

      (一)建议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社会事业是社会发展的载体和硬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有中国首脑参加的世界首脑会议上,规定科教文卫体、社保、福利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不得低于总投入的30%。增福不得低于经济增幅。还规定,如果哪个国家低于30%,将受国际舆论谴责。为什么谴责别国而不是干涉内政?因为社会病是会越过国界传染的。事实上不少社会秩序比较好的国家,社会事业的投入都高于50%。现在我们的社会事业是分而治之。各争各的百分之一二三,还恨不得挖肉补疮。建议今后先给社会事业切出一半蛋糕来,然后科教文卫体、社保、福利再第二次分配。这是个治国方略的重要一计。

      (二)壮大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多寡和层次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程的尺度。参加社会组织的多寡和层次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文明进程的尺度。现在上海的各类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七、八年间就翻了一番。可是,以每千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同别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建议政府积极主动地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扶植社会组织茁壮成长,同时,也要防止社会组织在被购买服务后,再反过来向政府购买项目的不良倾向。要变社会组织的审批制为登记制。社会组织是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也要注意克服行政化倾向,非赢利组织要克服追利赢利的倾向。社会组织又称“自组织”。既然是“自组织”就要自立自强。政府不能越位、错位,社会组织同样不能越位、错位。政府要娴熟地运用社团法来管理社团,用社团自己的章程来要求社团,规范社团,而不是别的。

      (三)完善社会保障。生长老病死,衣食住行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应保则保、能保尽保”的思想指导下,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不分东西,不论城乡,全面铺开。可是,我们社保、医保的水准还不够高,今后应随着财政的增长而增加。当前应当注意的是,不要把城乡二元结构凝固化,不要再在城、镇、农之间拉开差距。要改革医疗改革。

      (四)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秩序不好,住在豪华的房间里也会吃不下,睡不着。而要有序,必先有规范。规范必须是五大规范并用,少了一个都不行。五大规范是:法律、纪律、道德、宗教教规和乡规民约。这里着重提一下乡规民约。我们以社区为时髦。要称“社区”,就应当发动居民自己制定社区规范。自己订的,自己会自觉执行。政府从无数小社区的乡规民约中,提炼出上海的行为规范。这才会为大家接受,兑现。想一想,几十年来我们搞了多少“上海人的精神”,上海人的这个、那个,作用不是没有,就是百姓所知甚少。

      (五)理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就是诸社会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的模式。说得通俗点,就是各类人群之间的地位怎么摆?在阶层关系上,不论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马克思主义都认为橄揽形结构最为稳定。“橄揽形”就是穷人少,富人也少。当今中国少数富人占有的财富过多,贫富差距过大。贫富差距已经大到让那些贫富差距大的国家甘拜下风。“劳资两利”是中国共产党1948年提出的口号。在迎接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当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劳工神圣”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中国总统孙中山、教育家蔡元培等很多人发出的呐喊。今天劳资矛盾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出来的是“劳”,可是根子在“资”,是“资”不按中国共产党的“按劳分配为主”去做的恶果。今天的官民矛盾,说穿了也是贫富矛盾的延伸。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说过: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会引发“打内仗”。这是入木三分的提醒。今后,我们要在缩小贫富差距上花大力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第一次社会结构的调整;消除两极分化是第二次的社会结构调整。第二次比第一次的难度更大,意义更重大。社会结构不搞好,国无宁日。有差距而不悬殊,是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又一重要方略。

      (六)夯 实社区自治、自理。社区在中国兴起是向公民社会迈出了一大步,强化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石。可是,社区的现状同社区的内涵还有一定差距。社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共同体的自治组织。现在居委会自治搞得比较好,是社区的初级阶段。把街道称“社区”,是有名无实,是像“人民公社化”一样的超越阶段。街道分明是“ 二政府”,街道干部分明是政府官员,不是选举产生,怎么是自治的“社区”呢?何不同全国一致,不把街道当社区?如果坚持街道是社区,必须花九牛二虎之力来一个“去行政化”。与此相关的是要解决属地化问题。社区是地域概念,是“近”地域的共同体,必须有所在地区的各行各业的人,不论企业大小、不论级别高低, 一起参与共建。没有共建,何来共享?没有共享,谁肯来共建?在共建、共享中互补、互动、互联,最终联成社会主义大厦的牢不可破社会基础,把社区联成老人的天堂,儿童的乐园,公民的宁静港湾,联成公民社会的前沿。

      (七) 扩大社会参与。社会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自己的事。每个社会成员都要以主人翁的身份、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要拓展社会参与的广度,加大社会参与的力度和深度。在网络化带来信息对称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秘密好保了。大量的政务都可以公开,各类社会政策都可以发动群众讨论。有些人成天喊“宣传政策 ”,到头来把宣传的成本搞得很大,可宣传的效果却微乎其乎。孰不知,决策前的一次讨论胜过决策后的十次宣传。人在参与决策前的讨论中是主体,是自觉的;人在接受决策后的宣传中,是被武装,是受体,是被动的。敢不敢发动讨论取决于对群众的评价。你认为群众是阿斗,你就不会发动群众讨论,你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 雄,你就会求计于民,发动群众讨论。讨论,要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一定要有正方、反方的观点交锋、碰撞。碰撞产生火花。在多种意见面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选择了最佳方案后,既要看到非最佳方案的长处,也要看到最佳方案的短处。这样,在执行最佳方案时,才能眼观四方,从容不迫,谨慎从事,而不致于忘乎所以,不会在思想方法上走直线。社会冷漠是可怕的。社会参与是社会建设的加速器。社会建设又是吸引千百万群众社会参与的强大磁石。

      市政协在社会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许多调研报告很有见地。建议再接再厉,充分发挥政协的智力优势,发挥政协的敢于献出智力、善于献出智力的强大优势,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转化为光辉的现实。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