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社会学、人类学 > 社会学 > 社会管理 > “德治”的重心在哪里?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4.4.2024 : 11:57 : +0200

“德治”的重心在哪里?

                                 邓伟志

      最近报刊上讨论“德治”问题的文章在增多。人们对“德治”的认识在深化,这对实践、对理论都是有益的。不过,在讨论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亟需展开。

                         有了法治,为什么还要提出“德治”?

      这主要是因为法治决不是无所不包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从法的内系统讲的。从社会的大系统来讲,法管不了的事多得很!他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你能用法来管他吗?他把儿子打得哇哇叫,这算犯了那门子的法?法不能管,就可以不管了吗?当然还是要管的。要管,谁来管?这就少不了用“德”来管。用“德” 来管,就是“德治”。德,比法管的面要大得多。道德几乎能够深入并且触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哪里有人,哪里就有道德在。“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三人行,必有‘德在’焉!”从制约的面看,德比法大。从时间上看,法是阶级、国家的产物。可是,德比法的历史早得多。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前,就有道德存在。将来阶级消灭了,国家消亡了,法律消失了,道德还会长期存在下去。也就是说,“德治”的历史比法律早,比法律久。
      再说,从社会评价上看,道德规范的层次比法律规范高得多。把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是社会文明度提高的表现。比如有的国家父母打孩子就是犯法。这表明他们的法在这点上水准是高的。守法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决不是最高准则。守法者无疑是值得尊敬的,而守法者未必都是高尚的人。可是,道德高尚的人则无疑是守法的人。
      还有,现在道德滑坡的面广量大,再不强调强调“德治”怎么得了?应当说,“德治” 是人民的呼唤,社会的呼唤。

                              “德治”的地位怎么摆?

      道德与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互相补充的。1994年我在《提倡“德治”》(《团结报》1994年6月1日)一文中讲过这个问题:“法是具有强制性的, 换句话说是硬性的;德是靠褒贬来感化的,是用舆论来引导的,换句话说是软性的。硬有硬的用处,软有软的用处。治理复杂的大千世界,不能没有硬,可也不能没有软。软硬兼施,强制与引导相结合,效力才能大起来。”七年过去了,今天我依然这么看。不过,在听到“有了法治为什么还要提德治”的说法以后,我虽不赞成这种贬低德治的意见,但我又认为这种意见有助于我们加深思考。硬的就是比软的硬嘛!这是常识。因此,一切提倡德治的人都应当明确一点:法治第一,德治笫二。尤其是治国,而不是治哪一个具体的小单位,更不是专指个人修养,更应当坚持法制第一。在治国的问题上,不能搞二元论,不能搞平行论。在理论上更要讲究清晰度,不能遍地都是“非常重要”。鲜明地提出“法治第一,德治笫二”,不仅使得“德治”论更丰满,而且会推动更多的人接受“德治”论。承认德治第二,决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德治。法治是他律,德治是自律。没有德治,法制也就没有了土壤。缺德的人往往会发展为无法无天。从事法治的人也要讲德。缺德的法官不是好法官。当然,“笫一”不是“惟一”。在“笫一”之后,必然有笫二。治国,除了笫一、笫二,还有第三、笫四……。除了法治、德治,还有“纪治”、“教治”、 “习治”,即用行政纪律治理,用宗教教规治理,用风俗习惯治理。把“十八般武艺”都用上,才能把国家治理得有序、安定、兴旺、文明。

                            德治的重心是抓好官德

      在强调德治时,必须明确德治的重心在哪里。德治,从道德的构成讲,无疑应当是全面的,从德治的对象讲,无疑应当是全民的,可是没有重点,分不清重点、抓错了重点,也是不利于德治的。
      道德的构成通常分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三部分。这就是“三德” 说。其实还有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政治道德。把政治道德包括进去,即所谓“四德”说。“三德”说、“四德”说各有各的道理。中国的主流意识是把政治道德归入职业道德之中,也不是不可以的。不过,从今天中国道德面貌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一下“政治道德”是大有必要的。再从道德的层次性看,理论界一直有人把道德分为“精英伦理”、“平民伦理”。不用说,二者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平民伦理”是基础,“精英伦理”是关键。毋庸讳言,今天二者有交叉感染的趋势。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严重注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在传授式教育中是大学生,在行为引导式教育中是小学生。有的甚至是会上一套,会后是另一套。所谓“信仰危机”,多出于干部的道德危机。因此,当前德治的重心一定要放在官德上,即政治道德上。过去,在解放区,在根据地,德治的条件同今天不能比,可是,那时群众的道德水准为什么会那么高?还不是干部用行动带出来的吗?陕北的刘瞎子认为八路军好。国民党反动派把枪架在他头上,喝斥他如果再说三声 “八路军好”就枪毙他。这瞎子毫不犹豫地连连高呼“八路军好”,振得这国民党的兵把枪放下,不枪毙他了。这个故事值得深思。
      我们不妨摹仿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说一句:讲话稿的光盘一盒,不如实际行动一件。为了优化全社会的道德环境,真正实现德治,我以为:首先要提高干部的道德水准。不行的,就让他回家卖红薯。在送他卖红薯之前,还得提醒他一句:卖红薯也要讲究商业道德啊!
                                               2001.2.22.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