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 城市化 > 多建"大学城" > 
ChineseEnglishDeutsch
19.4.2024 : 17:42 : +0200

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多建"大学城"

                            邓伟志       

      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城镇化的步伐。可喜可贺!那么,中国的城镇化是不是还有别的道路可走呢?回答是肯定的。比方说,建大学城就应当是城市化的一条重要道路。

      办大学城,就是办科学城。大学里有高科技。以高科技启动,用高科技建新城,起点高,水平高,质量高。

      办大学城,就是办文明城。大学里有文化。文化尽管不等于文明,但是文化是文明的支柱。有文化,就是有教养,有道德。世界各地的大学城犯罪率都很低。大学城的"城市病"同工、矿、商、交、政等类型的城市的"城市病"相比较,是最轻的。

      办大学城,就是办生态城。大学城没有、也不会搞污染。不污染环境是大学的本能。重视生态环境是为学的ABC。

      办大学城,就是办第三产业。大学不是孤立的,需要笫一产业、第二产业,更离不开第三产业。笫三产业是大学城的安身立命之本。

      办大学城,就是选择城市发展的方向。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动态特征是高速度、大容量、高效率。大学城具有充实这些特征的有利条件。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称其为大学。现在很强调发展信息城。大学具有发展信息城的先天条件。大学城是多种城市类型之一,也是比较先进的一种类型。

      大学城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史上第一批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地区。中世纪出现的第二批城市大多诞生在工业发达地区。而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是笫三批城市,应该讲是发展于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今后,类似德国的马尔堡、荷兰的莱顿那样的大学城,将日益增多。在我国,伴随着以发展工商业而兴起一批城市的同时,应当是大学城的层出不穷。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办大学;适应大学的需要,建城市。物质与精神齐飞,经济共社会一色。

      为了推动大学城的建设与发展,建议:

      一、要改变近年来城市化速度接近于零的局面。应该看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很低的,必须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当然,只能是鼓实劲,不可鼓虚劲。

      二、要把有无大学作为衡量是不是合格城市的一个指标。凡城市都要有大学。即使是很小很小的城市,也应当有大专。没有大专,即使其它指标合辂,也不能批准其建市,不能给它戴城市帽。

      三、要把位于郊区的大学当作大学城来规划、配套、布局。在大学周围的工商业要服从于、服务于大学。不搞或少搞与大学特色南辕北辙的夕阳产业。

      四、要尽可能地把大学迁到远郊去。这样,既有利于变农村为城市,也有利于学校专心致志教学。中国的许多大学本来都在郊区,后来因城市规模扩大,大学原地不动,成了市中心。现在看,大学应当来个大搬家才好。或按同心圆搬迁,或按扇形搬迁,或按结节点搬迁。从世纪眼光看,这比合并大学更紧迫。

      五、要组织和培养一批熟悉"大学城"理论与实践的干部队伍与专家队伍。高校应根据专业情况,开设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把大学城的建设作为这些学科的子学科。 办大学城是真正的"科教兴国",也是真正的"国兴科教"。城市类型的多样是国家繁荣的标志。愿中国的大学城星罗棋布,蒸蒸日上!

                                                       2000.2.12.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