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杂文、杂谈、评论 > 艺术观 > “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5.4.2024 : 3:51 : +0200

杂文、杂谈、评论

“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 ——看张静娴演班昭

                              邓伟志

      摇笔杆子的职业不可能给我留下很多看戏的时间,也不可能同很多演艺界人士交朋友。不过,昆剧我还是要看的。看昆剧,对我来说,与其说是看戏,不如说是听词。 昆剧的遣词用句,是与昆剧“百剧之首”的地位相称的。听词,有益于摇笔杆子。听得久了,也使我在昆剧界交了不少朋友。著名表演艺术家张静娴便是其中的一位。张静娴长于工旦。我看过她演的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感人至深,历历在目。在新世纪第一春,我看了由张静娴主演的《班昭》,从14岁的班昭到70多岁的班昭,从伶俐活泼的班昭到老态龙钟的班昭,也就是说她充当了她最拿手的花旦、闺门旦,又成功地演好了她没有演过的老旦。跨度之大,令人赞叹不已。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张静娴在这点上可以说做得淋漓尽致。那么,她怎么会做到演啥像啥呢?几个月来,这个问题不时地在我脑海里打转。近日,我从《上海戏剧》第六期上,读到张静娴的日记,方才悟出几分来。原来是她在《班昭》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演员,尤其是名演员,都演过很多角色。演员能进入角色是演员的成功之处。可是,演员与角色之间难免有些距离。有的角色九分属于演员,一分不属于演员;有的角色七分属于演员,三分不属于演员。不属于演员自己的越多,越影响演员的发挥。反之,如果完全属于自己,演员则如魚得水了。

      张静娴可以说是一位“班昭迷”。张静娴写道:“追求古今文人的相通点,引发人们在观赏之余的思考”。这今人也包括张静娴自己,这“思考” 也包括张静娴自己的思考。张静娴是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演员。她写得一手好文章。因此她敬佩班昭“孤灯下,真文章”。她讨厌八股气十足的假文章。张静娴是上海市政协常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她拿过一个又一个大奖,也就是说她是一位有“荣”有“华”的人。可是,她赞成班昭所说的“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张静娴是演员,她的职责是用情感来感动人。可是,近年来她一直在寻找理性。我至今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有理论兴趣。我想,这也许是感性必然要上升为理性的规律使然吧!正是基于这一点,她从修史的班昭身上找到了“相通点”。 相通点,使得演员的个性同剧本的个性、剧种的个性融合起来;相通点,使得张静娴视“班昭”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

    “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是力量,是勇气。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以后,张静娴有勇气像“寻觅知音”一般把不相识的导演请进来;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以后,张静娴有耐心把打算“退回剧团定金”的编剧留下来;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以后,张静娴才善于在继承与创新两个车轮之间翻滚;也正因为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张静娴才能比较顺利地根据班昭心态和气质的变化,揣摩出在班昭的不同年龄段所应有的肢体语言和表演支点。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可把地球挑起来。张静娴首先是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其次是找到了自己和班昭间的支点,然后才演出了发人深省、引人联想的《班昭》。不知观众以为然否?

                                             2001年10月14日下午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