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社会学、人类学 > 社会学 > 解读“小康” > 
ChineseEnglishDeutsch
16.4.2024 : 9:42 : +0200

社会学、人类学

解读“小康”

                                  邓伟志 徐 新

                        小康是什么?

      “超生游击队”说,小康就是吃小糠的日子。现在谁不知道小康是幸福生活的代名词。不过,“民以食为天”,人们对生活好坏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吃穿住上,如果这三项不改变,其它条件再怎么改善,人们还是无法感觉到小康的。

      《礼记·礼运》说,小康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战国儒家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比大同世界要低一个档次,如果说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那么小康就是天下为家的礼仪社会,这种安居乐业,和睦生活的古典小康只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内涵应该更为丰富、更为深化。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到,我们国家要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达到小康社会水平。这也就是“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具体地说,就是到2000年,在中国人口经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小康就是在全面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温饱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权威机构说,小康标准有两个,一是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二是食物消费支出低于家庭收入的50%。 ——小康只是生活的基本层次,收入和消费则是衡量生活水平的最为简便的参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用经济指标来判断家庭的小康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小康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指标,还要看其他社会指标。应该说,小康的概念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综合概括,它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涵义,主要包含三层内容:物质生活状况、生活环境状况和社会环境状况。因此,小康标准是涵盖了与人的需要满足相关的指标,包括经济水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等方面。

                              小康有多远?

       国家统计局说,根据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2000年底全国总体水平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所谓初期阶段就意味着大多数人还只是摸到了小康的门槛。根据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人均GDP在760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61美元—3030美元为下中等发达国家,3031美元—9360美元为上中等发达国家。参照这一划分,“小康入门”这一提法是恰如其分的。我国2000年人均GDP超过了800美元,到2005年有望突破1000美元。显然,如果将小康比作从温饱冲向富裕的跑道,我们还只是刚刚冲出了起跑线。

      央视调查说,多数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而部分月薪超过3000甚至5000元的人却认为自己的生活与小康标准还有差距。——按照马斯洛的说法,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由此带来的内在的满足也是各异的。所以衡量小康的标准往往是相对的,有时很难用具体的量化数字来加以表达,很多时候它会是一种心理期待。

      新闻界讲起小康来虽然不那么严密,但是比较形象,好记。他们讲了十条:一、鼓起来的“钱袋子”;二、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三、精起来的饮食;四、长起来的人均寿命;五、大起来的住房;六、多起来的私人轿车;七、靓起来的衣着服饰;八、高起来的文化程度;九、热起来的假日旅游;十、快起来的通讯方式。概括起来就是十个“起来”。

      小康标准是发展的。这是经济学家的又一说法。今天有一套两居室,有冰箱、彩电就叫小康,5年后有小汽车才叫小康,再过5年, 小康之家就得有两套住宅了。——发展日新月异,但发展中的差距和不平衡也不容忽视。前些时候,网上流传着一段“农民的迷茫”,其中有几句是这样讲的:“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兴吃蔬了,俺们刚通上电,你们又通上电话了;俺们刚看上电视,你们又玩电脑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也极不平衡,平均数下隐藏着巨大的差异,城市小康水平基本以东—中——西方向依次下降次序排列,东部地区大多数省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0%以上,中部地区大多数省区在80—90%左右,而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区在80%以下,而农村居民整体小康的实现程度为88.45%,比城镇低5.55个百分点。千军万马奔小康,固然不进则退,但如何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初衷,如何兼顾高速发展与平衡发展,是小康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子工程,这也决定了全面小康水平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征程。 

                   小康以后,怎么办?

    “小资”一族说,小康就如同四世同堂围餐一桌同涮一锅羊肉,而小资就好似在下午的阳光下懒懒地独品一杯“卡布基诺”—— 尽管小资多数是从小康熬过来的,反过来却又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小康”、“小资”虽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区别。财富上,小资更愿意往富裕阶级那边靠,生活方式上,小资追求的是一种雅致和悠闲。或许是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或许是文化资源的缺失,小资过于重视个人,不愿承担过多的责任,以至于无法成长为“社会中坚”。 因此,小康也需不断提高质量。事实上,在12项城镇小康指标中,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人均绿地面积实现程度较低,从5个方面来讲,精神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指标实现程度仅为86.7%和75.6%。

      中国首富说,我怀念小康之家,一家人守在一起是最好的——显然,这更多地是从情感层面上来体会小康的。一个富得高处不胜寒的人回过头来反倒认为小康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点,这倒提醒我们:警惕幸福危机。对于个人来说,一种限制的减轻意味着新的限制的上演,在物质幸福实现的时候,也正是最苦恼的时候,因为人毕竟不是木偶,古人所说的那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是值得珍惜的。

      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说,我们早就超越小康了——象京、穗、沪、江浙这些城市和地区,人均GDP已超过或接近4000美元,达到了世界中等以上的水平,恩格尔系数也接近40%的富裕临界线。“小康之后怎么办”成为了这些地区普遍关注的话题。小康不是现代化进程的终点,而恰恰是驿站。浏览一下沿海地区未来20年的发展规划,主旋律都是向中等以上以及国际发达水平的标准迈进。从小康到后小康只是一个较短的时间,因此,在后小康时代的规划中迫切需要有新的起点和思路。根据国际上的经验,GDP超过了3000美元这条线后,社会经济生活会发生很多规律性的变化,例如食品结构的调整、连锁商业的发展、文化消费的扩张、能量消耗的膨胀等等。发达地区必须认真地研究和对待的挑战,为全国整体建设后小康社会提供经验和指导。从小康到后小康是一个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转折,那些率先进入后小康的城市和地区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洪流中,做领跑员既当之无愧,又义不容辞。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