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JSmenu6e644 = new JSmenu(1,'JSmenu6e644Form'); var eid6e6441=0;
Sie sind hier: 社会学、人类学 > 社会学 > 发展社会学 >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代数学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0.4.2024 : 0:00 : +0200

社会学、人类学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代数学

                           邓伟志

    科学发展观是事物辩证发展的产物。一方面是实践呼唤发展观跟上时代步伐;另一方面是理论呼唤发展观要进入新境界。于是,在理论与实践向前运动的交叉点上,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第一,发展观的演化:肯定与否定

      人类告别古猿以后,二、三百万年来一直在发展,但是没有什么发展观。在两三千年前,有人对发展问题发表过一些观点,但是不系统。现代的发展观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政治学家们提出,由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工业文明观"。因为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受战争影响,视军力为国力,继而又提出实力论,视GDP为发展。因此,工业文明观简而言之是:"发展=工业",至多是"发展=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观是于1969~1973 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他们批判经济中心,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提出了"经济+自然=发展"的思想。紧接着,由欧美一些经济学家 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发展观第三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观,简而言之是"经济+自然+社会=发展"。20世纪80年代,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的研究,于是产生了综合发展观。至90年代,综合成了"经济+自然+社会+人=发展"。这是发展观的第四阶段。在第四阶段虽然加进了"人",但是还没有十分突出人。在作为第五阶段重要标志的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着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 这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上述五个阶段都是由外国提出来的。惟独科学发展观是由中国提出的。用胡锦涛的话来说,"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来的。在2003年秋天举行的16届3中全会上,响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又进一步得到高扬。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继承是肯定,发展是否定。如今有些人害怕否定,冷淡科学发展观,是不对的。种子发芽是对种子的否定,花儿结果是对鲜花的否定。没有否定便没有突破。假如鲜花永不凋谢,还有苹果、桃子吃吗?没有否定便谈不上创新。又要创新又怕否定怎么行呢?面对否定要有热情,不能冷情。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区别与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有四点:一是人本,二是全面,三是协调,四是持续。其中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持续是由人本派生出来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发展的动力系统、工作系统、控制系统和检测系统。以人为本是以多数人为本、是以平等的全体人为本,以人的生存权、发展权、 享受权为本。发展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人为本是要给各个不同的阶层都能带来或多或少的利益。多数是一个又一个少数相加之和。代表不代表多数不是自封的,是能够量化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各个阶层的人的全面进步为本。进步一定要全面,发展决不能是畸型的。全面,就是要经济与社会同步,物质共精神齐飞。全面,就是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体,东西南北中齐头并进。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社会是残疾社会,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社会。全面最需要协调。 协调是全面的保证。不协调的全面必然是一片混乱。同时还必须看到:全面了,要素多了,参数多了,也最难以协调。正因为难以协调,所以我们更应当重视协调, 把协调当一门学问来研究,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经济性质之间收入差别过大的问题。协调是美,是艺术,是弹钢琴。协调就是力量。全面、协调是指社会的空间结构。从时间这一维来看,还有一个当前和长远的矛盾。这又很自然地引出一个持续的原则。全面了,协调了,一般说容易实现持续发展,但是,如果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有时也会带来一时的繁荣和增长。这种一时的增长会给以后的增长设置障碍,这种一时的增长有时是负发展,这种一时的增长从根本上说是对全面、协调的颠覆。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发展,无疑地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道理很简单,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人本还包括以后人为本, 以子孙万代为本。
      进入发展观新高度的科学发展观高就高在完整,科学就科学在系统。四个原则既是有区别的,又是环环相扣、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忽视了哪一个原则都是不科学的。四个原则又不是一般粗的,分不清粗细、本末也是不科学的。

      第三,用辩证法处理科学发展观的难点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理念。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物质力量还会遇到不少困难。
      第一个难点是均衡与速度的关系。中国人曾经强调过平衡,也批判过平衡。其实二者各有各的道理,只要不是各执一端就可以了。发展总是沿着"不平衡--平衡 --再不平衡--再平衡--"的曲折道路前进的。我们是均衡与不均衡的统一论者。先富是不均衡,共同富裕就是均衡。不要老是把均衡与平均主义扯在一起,不要用均衡来嘲笑马克思主义。其实,社会均衡论的思想不只是在马克思主义里面有,在非马克主义那里也有,英国的斯宾塞有社会均衡论的思想,美国帕森斯也有社会均衡论的思想。
      速度,尽管有着迷人的魅力,但是为了均衡,有时不得不降低一点速度。比如GDP,去年我国遇到了那么多灾害还增长了9.1%,今年在尚未遇到大灾的年初却决定降为7%,这是为什么?这不是别的,这是为了提高非物质部分而采取的降速,是为了发展不创造GDP的那部分而采取的降速,一句话是为人本而降速,为全面而降速,为协调而降速,为持续增长而降速。列宁说: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在今天,辩证法也是建设的代数学。藐视辩证法是要受到惩罚的。我们的GDP上去了不少,我们的成本上去得更高;我们的GDP上去了不少,我们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得厉害;我们的GDP上去了不少,可是没能把我们的社会秩序相应地提上去。这奇怪吗?不奇怪!这是辩证法对我们的惩罚。有个很浅显的道理:拖欠工资自然应当清欠,近年累计欠农民工工资三千亿元。今年还要追缴往年的欠款。试问:"清"了这笔"欠",那些挪用和利用农民工工资来搞的工程项目拿什么来投资?还有,20世纪末的圈地运动使得土地安全受到威胁。开发区圈走一圈,工业园区圈再走一圈,方兴未艾的大学城又圈走一圈,还有个"姓高"的高尔夫"先生"也圈走了笫四圈。圈地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新的土改。这就是说,要区别经营性用地和公益性用地;在经营性用地中加大农民和集体谈判的权利;要允许集体土地直接进入经营性用地市场;要提高公益性征地对农民的补偿;要让征地交易与农民社保挂钩;要让拆迁补偿到位。所有这些受欢迎的举措都会使得土地的成本加大。不用说,土地成本大了,基本建设就上得慢了。基本建设慢下来是很自然的。
      第二个难点是统筹与市场。统筹不是恢复过去计划经济时那些老一套的做法,恰恰相反是要在市场经济中统筹,运用市场经济的槓杆来统筹。前些年的失衡主要是超经济、非市场的行为造成的,是违反市场规律造成的。比如负地价开发,距离市场岂止是十万八千里!欠工人工资搞开发,这即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也绝对不允许的。发工资,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时这都是必须打进去的活劳动。我们再不能按非经济手段办经济了。我们要按市场规律统筹,在深化改革中统筹,做到抑扬有效,冷热兼治。抑也好,扬也好,都是对改革的完善,对市场经济的规范。
      第三个难点是全面与重点。现在有的文章写道:"全面不是不要重点";有的文章写道:"重点不是不要全面",二者的侧重点略有差别。不过,在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就不能说二者都正确了。辩证法不是变戏法。在GDP这个重点已演变为GDP拜物教的情况下,在"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呼嚣声中,在"重点"严重脱离"全面"的严峻现实面前,再过分强调"重点"似乎就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推行了。 请看,基建规模多难控制噢!重点,有时候70%是重点,有时候60%也是重点,甚至40%也可以是重点。现在的问题是应当从70%的重点,降为60%或不到60%。
      再说,重点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被联合国评为生活质量高、生存环境好的国家,社会事业的投资都超过了51%。在我国,社会事业的投资超过51%是迟早的事。现在开始的向社会事业倾斜就是个好兆头。
      第四个难点是效率与公平。多年来,我们一直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确实提高了。可是,也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不适当地强调效率,那些"效率"都是些啥玩意?"豆腐渣"啊!不知有多少地方是GDP长一寸,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多一尺,犯罪率长一丈。2003年查处的贪污受贿案18515件,其中标的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有123件。查处的县处级干部2728人,地厅167人,省部4人。查处贪污受贿的法官794人。问题己严重得不可思议了!不可思议也得思一思,议一议:没有公平的效率能称得上效率吗?没有公平的效率能持续吗?公平是人权啊!是做人的起码啊!就那么"兼"它一下,行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今天不公平的情况我们该反思出一点什么呢?
      上面提到:藐视辩证法是要受到惩罚的。那么,尊重辩证法呢?无疑是应当受到奖励的了。我们相信:以人本、全面、协调、持续为原则的科学发展观是应当受到奖励的,因为它充满了辩证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选自《谈谈社会建设》 ,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11月版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