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杂文、杂谈、评论 > 评媒体 > 书评 > 书院正在复兴  > 
ChineseEnglishDeutsch
3.5.2024 : 6:41 : +0200

书院正在复兴

                           邓伟志

      断断续续花了很多时间才读完比“秦砖”还要厚的《中国书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大开了眼界。过去自以为去过白鹿洞、岳麓等几个大的书院就算对书院有所了解了,其实不然。书院是藏书、修书、教书之所,始于唐,兴于宋。元代有四百家书院,清代有一千九百余所。

      当然,书院并不直线上升的,各朝各代都曾一度衰落过。宋神宗时因朝廷不把书院的经费直接拨给书院,结果被层层截留,书院支撑不下去。宋理宗、度宗时官学腐败,于是乎民办的书院星罗鳞次。元代对书院采取奖励政策,1291年时明文规定:“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名出名,“三结合”办书院。私办多于官办,因此越办越多。书院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明太祖朱元璋对儒学表面尊重,内心讨嫌,加之书院在“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从而引起大臣们的忌恨,在嘉靖和天启时索兴下令禁毁书院。清王朝建立之初害怕书院“群聚党徒”,继续禁止书院。不料,到雍正时又鼓励办书院,到乾隆时书院盛况空前。可见,政策决定书院的多寡。

      还有体制,书院多是民办,也有官办,更有半官半民的。一般说来,官办与民办成反比。官办少,民办多,书院多;反之,官办多,民办少,书院总量就少。书院的教学内容也是与日俱增的。本来宋代是只讲理学,不讲不别的,后来可以讲经史、史事,再后来还允许兼习算学、天文、地舆、农务、兵事和一切有用之学,到了光绪时,还增加了西学。书院的教学内容最为宽松,政府不加干预。

      也许是因为书院多在深山之故,宋、元时把书院的执教者称“山长”、“洞主”。山长的物质待遇比较丰厚,官方给田又给钱。

      中国一千多年来的书院兴衰史便是中国文明的示波器。

      无巧不成书,读完了《中国书院》一书以后,便接到参观上海浦东塘桥书院的邀请。塘桥位于陆家嘴以西,南浦大桥之东,过去这里是水路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出的文化人不多。可如今他们办起了书院。书院的大门是集徽文化的石门特色而建的,却又不是“克隆”,古朴而又简朴,大气而又有生气。石门上刻有启功先生书写的 “塘桥社区书院”六个刚健有力的大字。更可喜的是尚未完全建成的书院已经充满了人气。在高约四米的书架旁坐满了塘桥的男女老少。这表明群众对文化的渴求。 这意味一股文化高潮正在从基层涌动。

      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必然是文化发展。什么是城市?城市就是文化!什么是社区?社区就是文化!我们要发展社区文化,我们要文化社区。塘轿能办到的别处也一定能办到。古代能办到的今天也能办到,而且会比过去更多更好。

                                                     2004.4.13.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