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杂文、杂谈、评论 > 人才观 > 学会识才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5.4.2024 : 2:16 : +0200

杂文、杂谈、评论

学会识才

                               邓伟志

      对人才的重要性似乎没人否定,可是,有些人总觉得找不到人才。同时呐!也有些人才又有怀才不遇之感。这是怎么回事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人才总是一茬又一茬地长出来。看不到人才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视力有偏差。

      有些人之所以看不见人才,原因之一是:他们总喜欢看到人才的不才之处。说实在的,认为人才有不才之处,也不完全是错的。凡人才皆有不才之处。也许可以武断地说:越是人才越是有不才之处。人才固然多才。可是,一般说,只是多在自己的专业上。离开了他的专业,就未必是多才了。道理很简单:时间是个常数。你在这一门上花的时间多了,你在另一门上花的时间就相应地减少了。大家都记得1978年春开过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与会者可以说个个是才。敝人不才,不是会议代表。可我是以记者身份在会上跑腿的。我采访过当时最走红的数学家陈景润。他翻来复去 “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一句话,没别的词了,确实像徐迟描绘的那样呆。告辞后,一位朋友对我说:“就是这句话他还是刚刚学会的。”还有位当时的科委领导,学富五车,近年被人誉为知识老人。可是他过去不大生病,从没吊过针,输过液。一天,他从医院看望一位学者回来,对大家说:那学者“在滴灌。”把周围的学人逗得前仰后合,捧腹大笑,笑得失态。试问:你能因为陈景润有点呆,就说他无才吗?你能因为那位科委领导连输液也不知道,就说他是“学有一车”的不才吗?显然不行。

      有些人之所以看不见人才,原因之二是:他们总嫌人才“怪”。对的,“十个人才九个怪”。一个人专得厉害了,在性格上也容怪僻。“三句话不离本行”,就会被人认为“迷”、“迂”、“怪”。我认识一位研究计划生育的老人。他开口精子,闭口卵子。有次他女儿在场,他也是精子、卵子的说个没完。后来就有人讥他为“怪老头子”。其实有什么好怪的?卖啥的讲啥,十分正常。你不喜欢听,可能同你自己对他那个领域不熟悉有关。把不怪当怪,说不定自己有点怪。

      有些人之所以看不见人才,原因之三是:嫌人才“骄傲”。对骄傲要分析,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谓之傲。如果人家坚持己见,不肯通融,就不算傲。至多是孤芳自赏吧!想想看,做学问做到的“独到”的份上,不就是拿到了“孤芳”吗?那“孤芳”别人没有,他有,怎能叫他不“自赏”呢?因此,对人才的傲,一要理解,二要谅解。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傲骨。在学术界庸言四起的时候,来一点风骨峭峻不算多。

      有些人之所以看不见人才,原因之四是:嫌人才“缺德”。缺德是不好的。要德才兼备嘛!可是,对人才要扬长避短,用其专业之长,避其品质久佳之短。敢不敢用、会不会用有问题的人才是对领导胆识的检验。上个世纪50年代安徽有个大胆的省委书记叫曾希圣,他1960年第一个搞包产到户已经出了名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用人上的大胆。从1952年起,他从劳改犯中调用的工程师、技术员有上百人,技工约两千人。他查出上海提篮桥监狱有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工程师以后,便亲自给上海领导写信,获准后便把这个犯人带到安徽,发挥一技之长。现在我们的人才再怎么差劲,不会比劳改犯差吧?为什么不敢起用呢?

      “人各有才”,大小不同而已。坚持“人各有才”,便能做到爱才即爱民,爱民如爱才。宋人黄庭坚有首诗说得很好:“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九方皋,是古代善相马的人。黄庭坚的意思是:世上难道少了人才吗?只不过没有识别人才的能人罢了。其实这句名言也只说对了一半。在中国,识别人才的人才还是很多的。社会需要人才。一切真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无不是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大人才。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