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社会学、人类学 > 社会学 > 和谐社会 > 慈善与和谐社会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4.4.2024 : 22:25 : +0200

慈善与和谐社会

                          邓伟志 王 波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 一体,发展为了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全会《决定》还提到,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就把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肯定了慈善事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运作过程,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许多领域的深刻改革,各种社会要素处于不断的分化组合之中,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的社会矛盾有时甚至会集中出现。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则出现“拉美化”的局面。在“拉美化”社会中,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我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这就容易引起社会成员的“相对剥夺感”,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在“推拉作用”的牵引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往城市流动,但城乡二元结构又使得他们往往处于市场和社会的边缘地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一旦他们失去工作,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之后,就容易做出越轨行为,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兼顾各方面的情况下,慈善 事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慈善事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它的触角可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能够解决许多政府难以顾及的问题,对于社会困难群体和边缘群体给予慈善援助,无疑会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
        二、关心脆弱群体生活,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 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社会脆弱群体有扩大的趋势。从世界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指数看,2004年中国已经达到0.47,超过了0.4这条警戒线,社会不公现象已经出现,经济社会难以协调发展。
        倡导和发展慈善事业正是基于新形势需要,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有觉悟的社会成员,带动和帮助后富,缩小贫富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通过慈善组织和机构募捐或倡导社会志愿者活动,将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聚集起来,重新组合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来安老助孤、救弱济贫、赈灾安危, 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福利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不谋而合的。
        三、精神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社会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早在1986年12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指出:“在社会生活中,要大力 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重老人,尊重烈军属、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毫无疑问, 以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为本质的慈善事业决不只是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发展慈善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现阶段,旧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冲击,出现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倾向,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不负责任,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气候,以致出现了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社会冷漠现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努力确立诚挚、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力培育扶贫济困、急人所急的爱人之心。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实践形式,倡导人们爱人、爱生命、爱社会,培养人们的善良意识,引导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现代慈善,已不仅仅是一种事业或组织结构,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传统含义,而具有了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团结互助、互帮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许多地方的慈善会以现代慈善组织形式为载体,开展慈善活动,不仅促进了社区服务,推进了社区建设,也激发了社区的道德回归,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协调融洽的关系。
        归根结底,慈善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可以一言以蔽之:“‘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霸形》)你善,我善,大家善,人与人之间便能形成良性互动,整个社会就容易向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