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社会学、人类学 > 社会学 > 发展社会学 > 科学发展观浅议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6.4.2024 : 16:49 : +0200

社会学、人类学

科学发展观浅议

                                  邓伟志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演化的新阶段,新高度。我们不是常说要抢占“高地”吗?科学发展观就是发展观的“高地”。目光远大的人,应当迅速登上科学发展观这块“高地”。
      科学发展观是各项工作的总开关。同人生观是人的行为的总开关一样,发展观也是社会前进中的总开关。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体、东西南北中,各项工作、各个方面在国家整体中的战略位置、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都要放在科学发展观的座标系上来确定。离开了科学发展观的任何定位都是很难准确的。
      再从学理上讲,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理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概念,是政治经济学的新范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也是发展社会学、发展经济学等等新学科的新篇章。
      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能否转化为物质力量要看我们今天对它的认识。认识了的、理解了的才能去实践;不认识的、不理解的便谈不上运用,也不可能真心实意地去实践。胡锦涛说:“ 只有全体人民和社会方方面面都了解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才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①(《人民日报》2004年6月3日)应当看到现在社会上,对科学发展观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倾向是穿靴戴帽,对科学发展观不甚了了,可是,硬是要同科学发展观挂上钩,把自己所作的不科学、不文明的事情也说成是科学发展观的产物,这是把科学发展观庸俗化,给科学发展观抹黑。再一种倾向是抵制科学发展观,诋毁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比之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认为讲了科学发展观会否定自己过去的工作成绩。科学发展观正在改变人们的政绩观,正在敲打着单打一的政绩观,正在鞭挞着见物不见人的政绩观,正在抨击着形而上学的追求表面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9月举行的党的16届3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在此之前,2003年4月胡锦涛提出要建立正确的发展观。经过半年的论证,胡锦涛、 温家宝便响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又过了半年,到今年的全国“两会”,科学发展观成了“两会”的主题和灵魂。
      这里是简单地说一说过程,实际上,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和形成源远流长。科学发展观既是实践的呼唤,也是理论的呼唤,是在社会实践和理论演化的交汇处,科学发展观脱颖而出,应运而生。
      先说一说实践的呼唤。二十多年前,我们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突破。二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今天,我们都已尝到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实惠。为了把经济搞上去,我们制定了鼓励经济增长的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正在全面奔向小康。
      在把经济搞上去以后,经济与社会相比,明显地可以看出我们出现了失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种结构性失衡,是大结构的结构性失衡,是全局性的结构性失衡。
      比方说就业问题。就业率高低被许多国家看作衡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没人失业是不可能的,也未必是好事情,可是,失业率太高也是不行的,甚至于可能是一个灾难。按理,GDP增大,通常是就业率一定提高,这是规律。可是中国的GDP,13年来以年均9.3%的幅度增长。这么高的GDP增幅却没能拉动就业率,相反的是拉动了失业率。我们的失业率是多少,长期以来都说登记失业率不高于4%。近年承认登记失业率不高于6%。6%是失业率的警戒线。高 于6%就会惹来麻煩。试问:就业的人情况就一定很好吗?未必!在就业的人中,劳动了,但拿不到报酬。有些老板在拿农民工的工资搞开发,拿上亿人的社保搞开发,这正常吗?开发上去了,作为社会稳定基石的工资和社保这两大块基石下来了。这岂不是热的像在蒸笼里,冷的像在冰窖里!
      我国的经济有没有过热?2004年3月,温家宝问经济家时,得到的回答有三种:过热;不热;局部过热。在此后的这几个月中,答案更复杂了,出现了第四种说法,叫做过去过热,今天不过热。第五种说法是今天过热,过去不过热。第六种是,人家过热,我这里不过热。当然喽,到底经济上过热不过热?要具体分析,作为 第一产业的农业就不过热,作为能源的煤、电、石油也不过热。不过,你是“国际大都市”,我是“国际大都市”,中国一下子冒出几十个国际大都市。这算不算过热?你有开发区,我也要开发区,全国一下子冒出来6700个开发区,这算不算过热?在6700个开发区中经过批准的只有1818个开发区,那四千多个的未经批准的开发区的出现算不算过热?在批准的1818个开发区中,也有超过规划用地的。本来规划用地总计为1.2万平方公里,结果扩为3.6万平方公里。这 算不算过热?圈了地以后,又无力开发,把好端端的庄稼地变成荒草萋萋。这算不算过热?好一点的、不长杂草的圈地,也没有什么高新技术,多是歌舞厅、美容院,这是过热所带来的过冷?还有汽车制造业,中国的整机厂为美国的几十倍,为日本的几十倍,这算不算过热?这么多汽车制造整机厂,汽车还大量进口,这算什 么名堂?有一种叫Modis的仪器,英、法、德各有1台,美国是世界上最多的,有16台,我国首都北京已有17台,一个城市大于美国一国。这还不算,现在全国各地还要再买80台。这是不是比美国还热?许多国家的设备利用率为200%,我国只有25%,机器闲置着,还要花钱进口。请问:这高烧烧到多少度了?
      至于说社会事业,这条腿实在是太短了。
      我们的五年计划,本来叫“国民经济计划”,20年前改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这一改,改得好,是一个新的飞跃。可是名称的更改不等于内容的更新。如果把更名后的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打开来看一看,作些比较研究,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都是经济重,社会轻,都是讲经济头头是道, 讲社会囫囵吞枣,讲经济的时候,指标清晰,讲社会的时候,尽是模糊数字,模糊语言,甚至连模糊数字也不是,有的简直是“阿Q的精神安慰法”,比如说什么 “加强”呀,“重视”呀,“繁荣”呀,“阶段性成果”呀,等等。“加强”的力度到底有多大,不知道。什么叫“繁荣”?对不起,不知道。没有指标的“加 强”,不一定是加强;没有指标的“重视”、 “繁荣”往往是打引号的“重视”、“繁荣”。
      20年前,中国没有高速公路,现在高速公路越修越长,中国已有近三万公里的高速公路,是天大的好事。过去唱“我们走在大路上”,现在我们是走在高速公路上。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犯罪与公路在同步前进。我们已有十八个省的交通厅长成了阶下囚。这里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浅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我看,与某些领导一手硬,一手软有关。忽视社会发展,既是深层次的原因,又是浅层次的原因。
      实践,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在大声呼唤着要把发展观科学起来。
      再从理论上说,从发展观的演化看,发展观的演化已经到了非要把发展观再提升一个境界不可的地步了。
      人类告别古猿以后,四百万年来一直在发展,但是没有什么发展观。在两三千年前,有人对发展问题发表过一些观点,但是不系统。现代的发展观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政治学家们提出,由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工业文明观”。因为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受战争影响,视军力为国力,继而又提出实力论,视GDP为发展的首要标志。因此,工业文明观简而言之是:“发展=工业”,至多是“发展=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观是于1969~1973 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他们批判经济中心,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经济增长再过一百年也到极限了,于是提出了“经济+自然=发展” 的思想。紧接着,由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又作了进一步的思考。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发展观第三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观,简而言之是“经济+自然+社会=发展”。20世纪80年代,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的研究,于是产生了综合发展观。至90年代,综合成了“经济+自然+社会+人=发展”。这是发展观的第四阶段。在第四阶段虽然加进了“人”,但是还没有十分突出人。在作为第五阶段重要标志的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着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这就是“以人 为中心”的发展观。②(《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8期)
      上述五个阶段都是由外国首先提出来的。惟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是由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继承是肯定,发展是否定。如今有些人害怕否定,冷淡科学发展观,是不对的。种子发芽是对种子的否定,花儿结果是对鲜花的否定。没有否定便没有突破。假如鲜花永不凋谢,还有苹果、桃子吃吗?没有否定便谈不上创新。又要创新又怕否定怎么行呢?面对否定要有热情,不能冷情。
      理论和实践的声声呼喚,唤来了春风,唤来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四点:一是人本,二是全面,三是协调,四是持续。
      其中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持续是由人本派生出来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发展的动力系统、工作系统、控制系统和检测系统。以人为本是以多数人为本、是以平等的全体人为本,以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为本。以人为本是要给各个不同的阶层都能带来或多或少的利益。以人为本就是以各个阶层的人的全面进步为本。代表不代表多数不是自封的。多数是一个又一个“少数”的相加之和。人本大于民本。人本就不是官本。
      进步要全面,发展决不能是畸型的。全面,就是要经济与社会同步,物质共精神齐飞。全面,就是经济与政治同步改革。全面了,最需要协调。协调是全面的保证。 不协调的全面必然是一片混乱。同时还必须看到:全面了,要素多了,参数多了,也最难以协调。正因为难以协调,所以我们更应当重视协调,把协调当一门学问来研究,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经济性质之间收入差别过大的问题。全面、协调是指社会的空间结构。
      从时间这一维来看,还有一个当前和长远的矛盾。这又很自然地引出一个持续的原则。全面了,协调了,一般说容易实现持续发展,但是,如果是竭泽而渔,杀鸡取蛋,有时也会带来一时的繁荣和增长。这种一时的增长会给以后的增长设置障碍,这种一时的增长有时是负发展,这种一时的增长从根本上说是对全面、协调的颠 覆。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发展,无疑地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人本还包括以后人为本,以子孙万代为本。
      进入发展观新高度的科学发展观高就高在完整,科学就科学在系统。四个内容或称原则既是有区别的,又是环环相扣、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忽视了哪一个原则都是不科学的。四个原则又不是一般粗的,分不清粗细、本末也是不科学的。

                     要辩证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人走路要用两条腿。国家的发展也要靠两条腿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把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理念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两点论,用两条腿走路。
      在当前,尤其要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第一,是均衡与速度的关系。中国人曾经强调过平衡,也批判过平衡。其实,二者各有各的道理,只要不是各执一端就可以了。发展总是沿着“不平衡——平衡—— 再不平衡——再平衡——”的曲折道路前进的。我们是均衡与不均衡的统一论者。先富是不均衡,共同富裕就是均衡。一说“均衡”,有人就往马克思主义身上泼脏水。殊不知社会均衡论的思想不只是在马克思主义里面有,在非马克主义那里也有,英国的斯宾塞有社会均衡论的思想,美国帕森斯也有社会均衡论的思想。“社会均衡”是全人类的共识,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速度,尽管有着迷人的魅力,但是为了均衡,有时不得不降低一点速度。比如GDP,去年我国遇到了那么多灾害还增长了9.1%,今年在尚未遇到大灾的年初便决定降为7%,这是为什么?这不是别的,这是为了提高非物质部分而采取的降速,是为了发展不创造GDP的那部分而采取的降速,一句话是为人本而降速,为全面而降速,为协调而降速,为持续增长而降速。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辩证法也是建设的代数学。藐视辩证法是要受到惩罚的。多年来,我们的GDP上去了不少,我们的成本上去得更高;我们的GDP上去了不少,我们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得厉害;我们的GDP上去了不少,可是没能把我们的社会秩序相应地提上去。这奇怪吗?不奇怪!这是辩证法对我们的惩罚。拖欠工资自然应当清欠,近年累计欠农民工工资三千亿元(也有人说是一千亿)。今年要追缴往年的欠款。试问:“清” 了这笔“欠”,那些挪用和利用农民工工资来搞的工程项目拿什么来投资?还有,20世纪末的圈地运动使得土地安全受到威胁。开发区圈走一圈,工业园区再圈走 一圈,方兴未艾的大学城再圈走一圈,还有个“姓高”的高尔夫“先生”又圈走了笫四圈。几年来,圈掉了3.6万平方公里的耕地,比海南省还大。圈地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新的土改。这就是说,要区别经营性用地和公益性用地;在经营性用地中加大农民和集体谈判的权利;要允许集体土地直接进入经营性用地市场;要提高公益性征地对农民的补偿;要让征地交易与农民社保挂钩;要让拆迁补偿到位。所有这些受欢迎的举措都会使得土地的成本加大。不用说,土地成本大了,基本建设就上得慢了。基本建设慢下来是很自然的,应该的。
      第二,统筹与市场的关系。统筹就是要统。不过,请不要给“统”乱扣帽子!欧盟对成员国的种草面积都有硬性规定。人家连草都“统”了,谁也没说个“不”字。 西方有的城市为了整体美,连大楼的颜色都事先作出规定,开发商也只好照办。我们定一点粮食面积有什么好叫苦的!我们有666个农业县的人均耕地已经低于了警戒线。再不统,行吗?统筹不是恢复过去计划经济时那些老一套的做法,恰恰相反是要在市场经济中统筹,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统筹。统,也有不同的“统” 法。统,有独断专行的统,也有民主决策的统。前些年,低地价、负地价的开发,距离市场岂止是十万八千里!欠工人工资搞开发,这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是绝对不允许的。发工资,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时这都是必须打进成本的“活劳动”。我们再不能按非经济手段办经济了。我们要按市场规律统筹,在深化改革中宏观调 控。遏制,所要遏制的是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控制,所要控制的是城市建设规模过大,标准过高。做到抑扬有效,冷热兼治,松紧有度,不搞急刹车,只搞点刹 车。抑也好,扬也好,松也好,紧也好,都是对改革的完善,都是对市场经济的规范。
      第三,全面与重点的关系。现在有的文章写道:“全面不是不要重点”;有的文章写道:“重点不是不要全面”,二者的侧重点略有差别。不过,在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就不能说二者都正确了。辩证法不是变戏法。在GDP这个重点已演变为GDP拜物教的情况下,在“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呼嚣声中,在“重点”严重脱离“全面”的严峻现实面前,再过分强调“重点”似乎就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推行了。请看,基建规模多难控制噢!2004年一季度中央基建项目投资增长了12.1%,地方基建项目投资增长了64.9%。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基建投资还增长64.9%,倘若不调控岂不是要高上天了?
      重点,有时候70%是重点,有时候60%也是重点,甚至40%也可能是重点。现在的问题是应当从70%的重点,降为60%或不到60%。再说,重点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被联合国评为生活质量高、生存环境好的国家,社会事业的投资都超过了51%。在我国,社会事业的投资超过51%是迟早的事。现在开始的向社会事业倾斜就是个好兆头。
      第四个难点是效率与公平。多年来,我们一直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确实提高了。可是,也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不适当地强调效率,那些“效率”都是些啥玩意?“豆腐渣”啊!不知有多少地方是GDP的效率长一寸,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多一尺,犯罪率长一丈。我到过一个凶杀案最多的省份作调查。凶杀案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不公而引起的铤而走险。2003年查处的贪污受贿案18515件,其中标的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有123件。查处贪污受贿的法官794人。问 题己严重得不可思议了!不可思议也得思一思,议一议:没有公平的效率能称得上效率吗?没有公平的效率能持续吗?公平是人权啊!是做人的起码啊!就那么 “兼”它一下,行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今天不公平的严重情况,我们该反思出一点什么呢?起码也应该是效率与公平并重吧!
      笫五个难点是发展观与政绩观。前些年片面的政绩观误导出一个不科学的发展观。一说发展就是GDP增长。殊不知增长不等于发展。对干部的考核要全面,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既要看城市,又要看农村,既要看当前,又要看有没有隐患,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东西,又要看那些看不見、摸不着的东西。这看不見、摸不着的就是人心的向背。“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这个杯那个杯不如群众口‘碑’。”人心是杆枰。人心难量化,人心也可以量化。一个人要视个人名利淡如水,视人民利益重如山。人本是与官本对立的。只有打掉官本,才能确立人本。官本是官儿们腐败的源头。官本是贿赂的土嚷。只有在官不是“本”以后,官场才能干净。讲人本百遍,不如打官本一棒。民主是防腐剂。选票是官本位土壤的挖土机。人的升降不再是只凭头儿的一句话,一支笔,谁还去向当官的行贿呢?
      上面提到:藐视辩证法是要受到惩罚的。那么,尊重辩证法呢?无疑是应当受到奖励的了。我们相信:以人本、全面、协调、持续为原则的科学发展观是应当受到奖励的,因为它洋溢着两点论,因为它充满了辩证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重要的是经济与社会两条腿走路

     中国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切和注意。在16 届3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改变目前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情况”。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应作新的审视。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先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买电脑的。《红楼梦》里的焦大是无心唱葬花词的。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以经济发展为主,为中心,是必要的,是为社会发展创造前提,是经济为社会提供了生活资料,是经济为社会提供了工作条件。电脑的产生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求偶方式上,过去是“介绍”一个朋友,现在是“下载”一个朋友。然而,不管经济多么重要,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成为目的。社会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我们常说:为完成多少多少钢而奋斗,多少多少GDP而努力。在这种具体条件下,经济发展无疑是目的,可是,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生活。生产消费资料 的第二部类的生产目的应当是直接为了生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即重工业,也应当间接为了生活。
      现在讲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不困难,很轻松。可是,过去并不轻松。在“真理标准”讨论之后,差不多与“真理标准”讨论的同时,在经济学上曾开展过“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由于权力在起作用,学术讨论最终还是夭折了。20年后反思过去,如果生产目的的讨论当时能继续下去,理论上更清晰,更成熟,更普及,中国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张力,社会失衡不会像今天这么严重。生产提高不等于生活提高。生产水平高不等于收入水平高,即增产不增收。 收入水平高不等于生活水平高。生活水平高不等于生活质量高。现在拉美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比美国的还高,但是生活水平没美国高,社会问题要比美国多,被人称作“拉美现象”。美国是大国、强国、富国,可是联合国评生活质量、评生存环境,美国从来没有名次。现在有些收入水平高的家庭不会生活,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富人不会做富人,是当前的一个大问题。
      平均寿命是个重要而又重要的指标。以人为本,主要不是以死人为本。中国死刑犯太多。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有28万。现在婴儿意外死亡率在上升。“意外”怎么 会上升的?发人深思!婴儿没有多少社会性,婴儿没有一点坏心眼,怎么会意外死亡的?回答只能是:大人不在意。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只能是人。人,分穷人、富人。按理,富人、穷人都是少数,中等收入的应当占多数。可是,中国的现实是,穷人多,六七亿农民中穷的多。谁代表农民谁就是代表了多数; 不代表农民就不能代表多数。而要代表多数,经济政策就应当向穷人倾斜。现在,在许多国家的政党中,穷人党上台的多,这个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二)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很难想像会有人到社会不安定的地方去投资,也很难想像会有人到没医院看病、没学校读书的地方办什么“总部经济”。经济离不开社会的怀抱。
      (三)社会发展是经济的真实动力,持久动力。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的素质问题就是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强弱问题。人的素质问题是人自身的事,也是社会的事。社会发展的内容之一是社会关系的协调。平等的社会生活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四)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导向。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同时决定生产。1986年底、87年初,有文章批判“消费决定生产”,是片面的。消费者的需要基本上能够反映社会需要的趋势。社会不需要的,即使是将来需要,那也只好等待未来社会的需要。经济发展的成果迟早要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要接受社会的检验。 因此,我们不能搞GDP拜物教,热衷于扩大基本建设。要下决心解决长线过长、过热的问题,迅速把目光转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上来。

                从社会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安排各项工作

      1.经济结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调整,包括增量、增速。轻工业、重工业之间要协调。一、二、三产业之间要协调。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来不得一刀切。

      2.经济政策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来调整。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积极就业政策”,请注意其中的“积极”二字。“积极”就不是可有可无。技术密集型企业固然高尚,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利于就业。不能让人失业的制度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让人就业的政府是无能的政府。不许随意解雇雇员。有的国家规定“不能让没有培训过的雇员下岗”,值得借鉴。要用税收的杠杆增进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和谐。提高遗产税、所得税。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政策上要向穷人倾斜。这是个阶层关系问题。向穷人倾斜既是富裕层次发展的需要,也是富人自身生存的需要。

      3.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比例。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绝对数,而且要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相对数。社会事业投资要与GDP同步增长。鉴于有些社会事业过去投资较少,在一定时间内应当以更大幅度增加。在不发达的西部,科教文卫体等的投资要确保占总投资的30%以上,这是国际惯例;东部沿海要达到50%以上,这是许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的国家的通常比例。

      4.管理的重心转向社会管理。现代化事业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相当重要。政府的职能不论有多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都应当是最主要的。社会管理不完全是由政府直接管理,而是通过社团来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就是发挥社团作用的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从制度上发挥社团作用的制度。由社团来管理社会的社会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社团纵向比,突飞猛进;横向比,发育得还很不够。千人拥有社团的数量只抵法国的九十分之一。我们应当在努力建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的社会管理。

      5.制定尽可能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人文指标体系。本文在开头讲:计划的社会部分多是模糊语言。究其原因是指标体系不完整。包括乱提口号,瞎订目标,诸如 “世界一流”,等等,这无不是因为不懂得“世界一流”有什么指标要求的缘故。“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当然啰,指标,一要切合中国实际,二要与国际接轨。人文指标,是要在崇高的人文精神指导下,在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后,订出来。现在一说指标,有人就拿出当年“评工记分”那一套本事来,那是把指标庸俗化。

      6. 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是世界的共识。有的国家提出:“文化变成了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的战略都将越来越维系于这个文化轴心。” 巴塞罗纳更是响亮地提出:“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③很多有名的城市、很多有名的国家不是因为经济而出名,而是因为文化而出名。文化的辐射力大于经济。儿童可能不知道安徒生的出生地菲英岛,甚至还可能不知道安徒生出生的国家是丹麦,可是不大会不知道安徒生的童话。“言必称希腊”,不是说希腊的钢煤粮棉如何如何,而是说言必称希腊的亚里士多得、柏拉图、苏格拉底。恩格斯说:理论思维是铁得花朵。这花朵不是昙花一现,不是易燃的绢花,一把火就烧掉了。对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要分析。为什么不可以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为什么不可以是经济与文化共同搭台,经济与文化共同共同唱戏?为什么不可以是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现在有些人是物质上的大富翁,在文化上穷得很呐!我们要强化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现代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在提高,现代经济的运行常常要走文化快车道,现代文化的经济功能在增强。这既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也是现代文化的特点。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快马加鞭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并进而向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方向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注释:

①《人民日报》2004年6月3日

②《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8期

③《THE STRATEGIC PIAN OF THE CULTURAL SECTOR OF BARCELONA,2000》。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