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JSmenu56c9d = new JSmenu(1,'JSmenu56c9dForm'); var eid56c9d1=0;
Sie sind hier: 散文、诗歌、特写 > 人物 > 名人 > 荣德生与社会公益事业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0.4.2024 : 8:53 : +0200

散文、诗歌、特写

荣德生与社会公益事业

                                                          邓伟志

尊敬的各位荣氏大家、亲爱的各位学长:
      下面我就荣德生先生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贡献,作15分钟的发言。
      大家知道,看一个实业家是不是大实业家是看其资本多少,可是,要看一个实业家是不是红色实业家,那就不能看其资本了,那就要看其对社会的奉献多少了。大家知道,荣德生先生是用面粉与布匹从衣食两方面对社会做贡献的。面粉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可是,荣德生先生奉献社会的精神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面粉的保存是有期限的,可是,荣德生先生奉献社会的精神是没期限的,是万古长青的。
      荣德生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实业家,他与兄长荣宗敬一起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以工业为本,以“裕国富民”为本,对我国的民族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荣德生还以热心公益事业而著称,在家乡及周边地区致力于社会公益,造福桑梓,为人称道。1934年3月2日,荣德生六十寿辰时,无锡《人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邑人荣德生君,为我国实业界巨子,手创事业以面粉、纺织等厂遍设国内,其生平尤热心公益事业,创学校,辟公路,建桥梁,造福地方,阖邑称颂。”
      这里讲六点:
      一、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学校,培养人才,提高民众的思想文化素质。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一九零六年)正月,荣德生“会族中先觉,群起提倡新学,将原有私塾改为公益小学,筹集经费,予兄弟附焉,是为创设学校之始”。由此直至一九五二年荣德生逝世,他的办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九零六年至一九一八年,先后创办四年制的公益初等小学和竞化初等女子小学各四所,二年制的公益高等小学和竞化高等女子小学各一所。公益小学的办学经费,前四年由族中捐款集资,从一九一〇年添办高级以后,以及随后创办的公益、竞化男女各校,均由荣德生和他的胞兄荣宗敬独立承担。截至一九三四年暑假,公益第一小学初级毕业生二十五届八百四十七人,高级毕业生二十二届五百零七人。而一九三五年三月,在校学生已达四百七十四人。公益小学和竞化女子小学,不仅在无锡地区被公认为私立小学的典范,多次受到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当局的表彰,而且在江苏省乃至全国,也颇负盛名。一九一五年,荣德生荣获教育部颁发的一等金质奖章;一九一八年和一九二六年,又分别荣获教育总长和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亲笔题写和奖励的匾额。康有为则赋诗赞扬荣德生的办学精神:“安得如君千万辈,全华儿女作干城。”
      第二阶段,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七年,荣德生相继开办了公益工商中学、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和公益初级中学。公益工商中学创立于一九一九年,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经一年预科,分工、商二班,学制三年,至一九二七年停办,先后毕业工科二届、商科五届,共计二百余人。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经济学家孙治方,都是工商中学的学生。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创设于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停办,十年间招收学生近百名,分初级、高级二组,学制均为二年。读书处采用旧时书院式的教学方法,聘请明师,教授国文、英文、算术、国术、修身等课程。公益初级中学,则是一所新式的普通中学,学制三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共招收学生四百四十多人,毕业六届共一百三十一人。这些学校的办学经费,全部都由荣德生承担。
      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荣德生离开家乡无锡,先后避居武汉和上海。他所创办的学校,遭到日军的严重破坏,校舍大都被强占。在这一时期,荣德生没有直接参与办学活动,但在他的办学历程中,却是一个由举办中小学普通教育转向举办高等教育的准备和过渡阶段。一九三八年六月,荣德生从武汉回到上海之后,就支持子侄辈以申新纺织公司的名义,筹办中国纺织染工程学校,招收申新各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并兼收少量其他纺织企业的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化、技术的补习,学制二年半,前后七届毕业生,共约四百人。一九四零年,又以申新九厂的名义,开办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设置纺织、染化、机电三个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这所学校后来发展为四年制的中国纺织工程学院,并成为解放后建立华东纺织工业学院的基础之一。华纺东曾被中共中央总书书记命名为 “中国纺织大学”。提起大家注意“中国”二字的分量。
      第四阶段,自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直至荣德生逝世为止。这时,他虽然已年逾古稀,又曾遭黑社会匪徒与国民党特务的联手绑架,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修复和重建企业的任务困难重重,但他办学的热情丝毫未减。一九四六年,他亲自主持了公益中学的复建工作,并把原来的三年制初级中学扩展为包括初中、高中各三年的完全中学;一九四七年,又亲手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把他一生的办学活动推向了顶峰。私立江南大学虽然只办了短短五年,在一九五二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撤并,但在这里学习过的一千一百五十多名学子,其中本专科毕业生三百一十四人,后来大多学有专长,不少人还成了德才兼备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和权威专家。私立江南大学不仅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本科大学,而且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荣德生一生用于办学的经费,根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在20年代初,每年用于1所中学,8所小学的经常经费就达4万元。公益工商中小学从创建到停办,8年间共计耗资25万元,相当于开办申新三厂时总投资的六分之一。江南大学创办时,预计耗资老法币200亿元,超过同时兴建的开源机器厂投资的22%。
      荣德生所办的学校,乡人的评价是“实业家办实业教育”,而且是随着荣家企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他致力于兴学育才,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继承父亲“立身、齐家、 睦邻、爱乡”的遗训,并由其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指导。荣德生办学的过程同他企业的发展是同步的,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注重效益和质量。以一人之力,数十年如一日,开办如此众多的学校,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在当时国内是十分罕见的。

      二、组织编写《人道须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荣德生对政治腐败、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深感忧虑,为改变这一状况,他在一九二六年亲自拟订大纲,请专人编写了《人道须知》,通俗而又系统地阐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进行道德修养的规范,于一九二七年初、一九三〇年一月和九月,先后刊印三版,共计三万多册,免费赠送给中小学生和各界人士,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助教材。

      三、提倡社会教育,创办大公图书馆。
      荣德生对社会教育十分重视,所以积极为乡里创办各种学校,但他认为仅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社会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因此,还必须开办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发展。荣德生的这一想法,与民国初年逐步兴起的平民教育思潮是一致的。
      荣德生在开创私立图书馆时,禀承“本无我之旨,命名大公”的宗旨,强调创办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大众,初衷是要将它作为对办学的一种补充,同时收藏古籍,保存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他不惜巨资,于一九一三年起大量购书,一九一五年建造馆舍,一九一六年正式开馆。至一九二一年,收藏元、明、清三代古籍和民国初年出版的书刊,已达三万多册,十一万七千一百多卷,并编印了《大公图书馆藏书目录》四册十二卷,开我国“乡村之有图书馆,且有书目”之先河。到抗日战争前夕,大公图书馆已收藏古籍十八万卷,其数量之多,藏本品味之高,在无锡地区无出其右。
      大公图书馆开放后,如同当时几乎所有的公共图书馆一样,来馆的读者寥寥无几,荣德生对此非常失望。为了吸引读者,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效用,他多次与人商量后,决定请朱梦华先生主持,将馆藏图书的有关序文汇编成一书,读者读到这些序文之后,大致了解了图书的基本梗概,就可以进一步来图书馆阅览原书了。经过四年时间,朱梦华编成《叙文汇编》72卷,1936年由大公图书馆用木活字排引出版。荣德生组织编写《叙文汇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该书吸引读者来图书馆使用图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因为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许多的图书馆门口都挂着“书籍重地,闲人免进”的虎头牌,荣德生能将自己的图书馆无条件向社会开放,已属不易,而现在主动请读者上门,就更难能可贵了。
      抗日战争时期,大公图书馆的藏书遭到严重损毁,价值及品味较高的图书大都已被掠夺走。荣德生在一九四五年返回家乡,对之一情景悲愤有加,他写道:“(图书馆)被损毁至此,可恨可痛!由予观之,毁去有用之书,等于摧残人才,即置之重典,亦不为过,此种文化上之损失,实较企业上之损失更严重也。”讨看荣先生在这里把文化看得比实业更重。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继续大量收购古籍,充实大公图书馆。一九五二年七月,荣德生逝世。一九五五年六月,荣毅仁根据父亲生前遗命,将大公图书馆及荣德生的私人藏书,共计十一万六千二百八十册,全部捐献给无锡市图书馆。据统计,在捐献的藏书中,被列为国家古籍善本书的有八百八十五种一万八千八百八十九册;被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孤本的有十八种,著录为国内仅存明版和原刻本的有三种;作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底本的有九种;被《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著录为孤本的有一种。荣德生所创办的大公图书馆,对保存我国文化遗产所作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荣德生与其兄长为办大公图书馆投入了巨额资金,据统计,两人为办公益中学和大公图书馆两项事业,投资共达一百万银元,并以茂新面粉厂下脚麦灰收入捐作常年经费。经费不足是民国年间公共图书馆与私人藏书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大公书馆则不存在这一困难,由此可见荣德生在这方面的投入。大公图书馆成为当时无锡地 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管理也最完善的私人图书馆。临终之时,荣德生又遗命将大公图书馆藏书及私人多年收藏全部捐献给国家,进一步体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 “大公”、“无我”的崇高理想。

      四、建造园林,发展旅游事业,繁荣地方经济。
      在荣德生看来,旅游事业可以招揽游人,促进消费,繁荣地方经济,同时也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他早年曾经做过一个估算,假定过往无锡的旅客,平均每天有一千人,每个人在消费二到三元,他们如果因为游览无锡的名胜,多逗留一天的话,那么无锡每天的经济收入就相当可观了。荣德生整理湖山,建造园林的打算与他开办其他公益事业的思路是一致的,即不是单纯地施舍和救济,而是要开发地方资源,繁荣地方经济,从而使乡人从根本上得以富足。他抱着这一打算,自一九一二年起,在茂新面粉厂初有成就的时候,于荣巷西郊约二公里处,购得东山山麓清初进士徐殿一的小桃园旧址,准备建立梅园,免费供人游览,为家乡造福。
      一九一三年,荣德生请朱梅春设计,贾茂青督造,正式动工建造梅园.同年,他又买下山粮田一百五十亩,从苏州买来梅苗,植梅一千三百株,以后陆续增加到三千株。一九一四年之后在梅园中开始建立各个景点,到一九三〇年,梅园基本建成,占地八十一亩,成为无锡著名的风景区,与杭州超山、苏州邓尉山并列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
      一九五五年九月,荣毅仁根据父亲生前遗愿,将梅园及横山土地共约一百五十亩献给国家。之后,无锡市政府又对梅园进行了陆续的修整和扩建,如今梅园已经成为一个占地九百四十六亩,融山水景观、名卉古树、亭台建筑、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胜地。二〇〇二年,荣氏梅园还被列为了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修桥筑路,改善内外交通,促进地方繁荣。
      无锡虽然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但是民国年间市政建设却比较落后,道路以泥路居多,或以条石、鹅卵石修筑,跨河桥梁多为石拱桥。无锡虽有太湖风光和锡惠山水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交通闭塞,游客往来不便。
      1914年,荣德生倡议出资,以无锡西门迎龙桥为七点,经大王基、河埒口、荣巷,直达游览胜地梅园,辟筑全场近9公里、路面宽9米的开原路,联接锡宜公路,成为贯通6省2市的通衢,是当时无锡西郊第一条大马路。开原路的修筑,不仅有利于旅游事业,而且发展了无锡的外向交通。1918年,荣德生又出资辟建自无锡火车站经吴桥,直达无锡又一著名景点——锡惠公园,全长3。8公里的通惠路,同时建造惠农、惠工、惠商、惠通4座桥梁。从此大大方便了两岸群众和外地游客。以后,荣德生又从惠山修路至河埒口,使通惠路与开原路相连接,成为无锡西北郊对外联络的重要通道。此外,如申新路、德溪路等,也都由荣德生倡议和出资修筑。至1929年,已先后筑路80余里,为无锡近代市政建设构筑起路网骨架,也为当代的道桥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以后,政局动荡不安,各省军阀割据,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无人过问,各地桥梁毁坏倒塌时有所闻。针对这一状况,荣德生联合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人士,于一九二九年发起成立“千桥会建筑会”(也称“百桥公司”),采购必要的工具,配备人力,专门用以协助地方修建桥梁,将原来个人分散的公益活动,集中在千桥建筑会办理。对修筑桥梁的费用,千桥会和地方各出一半;如果工程巨大,地方财政有限,则千桥会出大部分;如果地方财政实在是困难,那么费用全部由千桥会出。 从成立至抗战结束的八年中,荣德生先后出资二十余万元,与千桥会新建、助建、改建桥梁共一百零二座,其中有名称的桥梁八十八座,包括无锡地区五十七座,常 州地区二十七座,宜兴地区二座,丹阳地区二座。对于其中的部分主要桥梁,容德生还亲自赴现场勘测水流、探查土质、试验桩木等。
      70年前,荣德生用寿礼金捐建宝界桥的故事,至今仍被无锡人民传为佳话。一九三四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荣德生六十寿辰,他早有计划在五里湖、太湖之间南北两岸建造一座桥梁,使太湖各个风景区可以相互贯通,便于游览,同时为今后滨湖地区的开发利用。他将亲友馈赠的寿礼作为建桥基金,并亲自现场勘测、选址,于二月十七日动工建桥,仅用了173天,大桥就合龙通车,桥长375米,宽5。6米,设60个桥孔,是当时无锡最长的桥,也是千桥会建造工程规模最浩大的桥梁。荣德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公益事业,最看重的也正是这座宝界桥。他曾经对在江南大学任教的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他年我无锡乡人犹知有一荣德生,惟赖此桥。 我之所以报乡里者,亦惟有此桥耳。”——有一年我漫步在这座桥上,心潮澎湃。我想,这桥是企业通向之桥,是通向和谐社会的桥梁。

      六、其它公益事业。
      荣德生一生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所做的事情不胜枚举,如在无锡开办平民习艺所、孤儿院、残废院、妇女救济院等四种慈善事业,倡议募捐救济苏北水灾,呼吁治 理黄河水患等。但他更主张多建工厂,增加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穷苦百姓的生计问题,这比起旧式纯粹施舍的慈善事业是一大进步。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提出过 开发西部的“大农业计划”,拟订了通过发展农牧业,修建公路、铁路,开发矿藏,逐步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做到东西部协调发展。这一思想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
      纵观荣德生一生的公益活动,可以看到他所从事的公益事业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的,在办公益事业的历程中,一直贯穿着一个理念,即以自己的成功回报社会。用荣德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人须对社会、地方,稍尽公益义务之责”,话虽简单,回看今天的社会,却值得我们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们深思。
      末了,我想说一件事,那就是在我母校有一座长达近百米的“德生堂”,是荣德生先生建的。建筑精美。由于母校奉行“女生第一”。“德生堂”是女生宿舍,以致于我没进过“德生堂”,也正因为没进去过,也就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德生堂”,分享荣德生先生给青年学生送来的温暖。

                                                     (此文系王波协助整理)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