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文化、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 > 知识社会学 > 学风 > 学术呼喚奉献 > 
ChineseEnglishDeutsch
16.4.2024 : 12:53 : +0200

文化、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

学术呼喚奉献

                                      邓伟志

(一)学者的使命。

      科学的堡垒与其说是科学家攻克下来的,不如说是由科学家奉献出来的。攻克,需要用奉献的精神去攻克。

      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探索未知的。探索即探险。探险有风险,有危险。保险公司的险种再多,也不可能有“保”论文奖这种“险”的。吃“已知”之果不易,吃“未知”之果更难,没有奉献精神的人是解不了“未知”的。

      科学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路漫漫其修远兮……” 科学之路无限,人的寿命有限。科学家“死”在半路上,成为“路有冻死骨”是司空見慣的,问题是他们名不见经传。运动场上的接力赛,最后冲在前面的最威武。 请问:第一棒、第二棒如果慢了,他能在最前吗?还有,一二三名最光彩,第四名无人提及。请问:那第四名又能比第三名差多少呢?第四名就没有贡献吗?

      奉献是科学家的神圣天职。奉献是科学家的职业使然。科学家都是属“牛”的,要吃苦耐劳。马克思说:科学是地狱的入口处。试问:以攻克科学为目标的科学家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下地狱就是奉献。马、恩在通信中说:我们都在为八小时工作制而奋斗,可我们自己的工作时间从来都不止八小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就叫奉献。科学家以奉献为乐。

      应当奉献不等于已经奉献,有人奉献不等于所有人都在奉献。现在学界也有不正之风,严重阻碍学术的发展。


(二)学界的十大顽症。

①不求学问,而求学位。

      学位是学问的尺度。可是,尺度正在变成光环。请看,有多少官员在申报院士!有的人水平已经超过博士,当了博导还在读博士。有的考核简直是“烤”人,烤死人的事并非没有。为了考核,委曲求全,委曲学术,以求学位之全,为了凑够论文指标,不惜花钱买版面。

②不求学问,而求官位。

      谋权之势日增。主要是权能生学。有官位则有学术“成就”。编书时,利用职权掛名。属下不知为了什么,都能在嘴上一再恳求领导掛名。 “著作”立等可取,三年著作等身。大学生不分文理,考公务员成风。公务员的吸力来自何方?

③不搞学派,大搞宗派。

      学界因学说不同而立学派是正常的。学派林立,学术繁荣。可是,如今有些人没什么学说,却拉出了山头。山头与山头之间成了冤家对头。 同是一派的,水平再低也是高的,有好处的事情都能进来;不是一派的,水平再高也是低的,有好处的事情说什么也不让你进来。古人尚且能做到“君子和而不同”,今天的同行、同事何以“同而不和”?

④不求学问,而求价位。

      拿一个博士点,很少有不公关的。叫行贿,难听,统称“公关”。公关一次要多少钱?天价!评委每年要把一个“女儿”(博士点之类)事前许配给多少“男性”(申报单位)?收多少“彩礼”?天知道!学者评议,受利益驱动。同一个学者在喜欢上这个项目的人面前大喊:“可以上!”论据甲乙丙 丁。在不喜欢上这个项目的人面前,侈谈:“不可以上”,理由ABCD。

⑤论文无论。

      论文的要义是“唯陈言之务去”。可是,有不少论文,尤其是人文科学论文,是官话加老话,土剽窃加洋抄袭,没立一句自己的独到见解。用土剽窃糊弄洋人,用洋抄袭吓唬国人。读者认为论文无用,作者却孤芳自赏,自吹自擂。

⑥课题不是课题,是发放附加工资。

      选题既有理论脱离实际的,也是实际脱离理论的。出于某种需要,把不该列入选题的,也列入选题。因人设题,因人送题。课题成了某些人的生财之道。

⑦奖励是奖而不励。

      评奖,越评越僵。少有激励,多是激怒。有个大单位把一等奖授予两个单位,只因两个部门彼此抢功,这一等奖沒人去领。有的奖励是摆平,是送人情,是恩赐,是拍马。不少人忘了:“这个奖,那个奖,不如群众夸奖”。

⑧考评不是考评,是索贿。

      说考评毫无用处言过其实,可是很多考评是“运动”群众,是搞“全民”造假。考官满天飞,满天要价,到处卖狗皮膏药,一句顶万句, 一讲顶十讲(指讲课费)。学人见了评委矮三分,摇尾乞怜,低三下四。评选中,故意挑刺的很难说一个没有,大量的是互相吹捧。原因是:今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⑨学校不是学校,是学店。

      有的校长不是校长,是老板。学科带头人成了“掌门人”。学者成学阀,学霸。在扩招的旗号下,考分成了商品,既有零售价,又有批发价,还有地区差价。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扩招扩得毕业即失业。

⑩巧立名目,广开财路。

      校中有“校”,所外有“所”。还嫌不够,再搞基地、高地、平台。名目很多,成果了了。成果不多,收入不少。名曰“混合所有制”,实则是连锁店、分公司。

      学术界的上述顽症是严重的,但是学术腐败较之于官场、商场的腐败还是轻度的。再说,这些不正之风并非学者本色。在这些不正之风中,有不少是逼出来的,是体制逼出来的。前头讲“没立一句自己的独到见解”。唉!对学者来讲,往往是:非不想“独到”,实不敢“独到”也。“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攻克顽症首先要从体制下手,可我今天还是着重从体制外开四帖药。

(三)治一治“治学”

⑴再呆一点。

      现在有些专家不专,长于钻营,疏于钻研。专家首先要专心。专心要专到发呆的地步。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我拜访过陈景润。他是最有才华的人,也是真呆的人。 1964年我接触过一位“不认识人民币”的思想家,后来他被胡耀邦称为“农村改革的发明者”。呆有呆的功能。书呆子有书呆子特殊的用处。呆要呆到怪的地 步。“十个人才九个怪”嘛!

⑵再穷一点。

      这不是指的实验室,而是指大学者的生活。当年是才子,后来养尊处优,名声如雷貫耳,可雷声大了,学术成果的雨点小了。有点学术成果,还是那些 愿意为他代劳的人代出来的。才子变成了庸人。中国有不少人被称作“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写的什么?有不少是农民工。莎士比亚是何许人也?他在很多方面 像农民工。关心弱者的才是強者。中国真正的老莎可能会从有点文化的农民工里产生。谁了解农民工,谁最有资格写农民工。在告别了“手术刀不如剃头刀”的今天,对学者来讲,值得注意的是:万万不可为金钱所累啊!要发财就不要当学者;要当学者就不要发财。人家老板都笃信“带着财富死去是可耻”,何况学者!

⑶再勤一点。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学者作为民族的精英,应当是勤劳中的勤劳者。现在不少外国学者在为他们的不勤劳而遗憾,并对中国学者的勤劳而深表钦佩。天才就是汗水。成就是在汗水中泡大的。可如今有些学者成了打引号的旅行家、美食家、宗教学家。一个人最难抛的是荣华,最难耐的是寂寞。对有些“双肩挑”的学者来讲,只有抛点荣华,来点寂寞,筚路蓝缕,方能返璞归真。

(4)再放开一点。

      学者要多讲学识,少讲老话、空话、套话。容我极而言之:讲谬论也比讲老话、空话、套话要好。

      第一,谬论可以做反面教材。没有反面教材, 哪有正面教材?没有打着“社会主义改革者”旗号的杜林反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怎么会写出厚厚的一本《反杜林论》?第一个用鲜花形容姑娘的是天才,第二个用鲜花形容姑娘的是庸才,那第三个、第四个、第n个,算什么才?是棺材,脱底棺材。伟大的空话是对“伟大”的玷污,正确的废话是对“正确”的亵渎。

      第二,被认为是谬论的,是不是谬论还要实践检验。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实践,检验谬论的惟一标准也是实践。有很多谬论在经过检验之后,来了个否定之否定,证明不是谬论。

      第三,老话、空话、套话是侵犯知识产权。以后查出来,要罚款。罚款,有利于帮助权威人士不必靠歪门邪道发财,单靠别人侵权罚款所得,就能致富。那么多人抄他的,他会收到多少罚金啊?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权威人士的“首次”、“第一次”并非“首次”、“第一次”,也有侵权之嫌。把小人物的第一次打入冷宫之后,权威人士乃成“首次”、“第一次”。几年前,有一位名教授申报院士,只因用了人家二十几个字,没打引号,被认为是抄袭,第一次申报院士没能评上。现在,报刋上大段大段地重复套话,按照上面的逻辑,其中有多少涉嫌抄袭哟!2005年被点名抄袭的教授有一百出头,不得了呀!放开是创新的基因,是创新的空气;反过来说,科学是放开的脊樑,有了科学才敢于放开,有了科学放得再开也“不逾矩”。顽症、痼疾总是顽而不固,迟早是会还学术一片绿地的。

      社会必须以人为本。人要以什么为本呢?人要以社会为本。社会应当融入人,人应当融入社会。融入永远是双向的。双向融入才是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持续地和谐,持续地和谐地发展。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第一条是祖国,第二条是人民。为祖国、为人民就是为社会。第三条讲的是科学。科学是从素质上讲的。是要我们用科学来实践“两为”,科学地“两为”。第四条讲“辛勤劳动”,第八条讲“艰苦奋斗”,这两条就是奉献。学者要把自己奉献给科学,再把科学奉献给社会,这才是学者研究自身的“课题指南”。

                                                 2006年6月3日

      ※ 此文曾发表过,不过发表时有不少尖锐的语言被好心的编者给磨去了,变成了钝刀子。钝刀子是割不了学术界的毒瘤的。我考虑人称“淮勇”的“淮军”胆子大,便补充修改后投给了学术界的“淮勇”——《学术界》,并以此为定稿。欢迎同道们把这次发表的全文作为评论的对象。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