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文化、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 > 文化 > 大文化 > 为“农民种文化”叫好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9.4.2024 : 3:52 : +0200

文化、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

为“农民种文化”叫好

                                邓伟志

      立冬已过去多日,杭州依然温暖如春。11月11日我在杭州的吴山广场观看了他们的秋收庆典演出,并出席了“农民种文化”研讨会,心花怒放,心潮澎湃。我要为“农民种文化”叫好!

      “农民种文化”好就好在是种文化,而不是种别的。文化是精神财富的总和、总称。文化是社会的引领,支撑、灵魂。这些年来,我国的文化事业有长足进步,但相对于经济来讲,显得滞后。有些人在灵魂深处是搞GDP拜物教,重经济,轻文化。我们长期流行一个口号,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固然没错。可是,为什么不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呢? 为什么不可以“经济与文化共同搭台,经济与文化共同唱戏”呢?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最根本的应当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因此,“十七大”提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深得人心。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没有文化的大发展也不等于大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为“种文化”大书特书。种文化就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光添彩。

      “农民种文化”好就好在一个“种”字上。种,就是扎根。种就是开花。种就是结硕果。对文化界来讲,应当坚持“三下乡”,继续为农民送文化。是不是热心于下乡,还是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上个月到湘西,听说他们曾请一位出生于湘西的歌唱家来演出。这位歌唱家要20万,当地答应给她5万。她嫌少,就不来了。因此,还是应当大声疾呼文化界要“送”。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种”。种,土生土长,适合农民胃口。种,才能经常化。种是“织锦”,“送”是锦上添花。种得好了,我们也应当“送”,把我们种的文化送到城里去,与城里人共享。有人对这个“种”字有不同意见,觉得不雅。不叫“种”,叫什么?叫“耕耘”,雅!可是,对农民来讲,讲“种”更上口。“种文化”讲得多了,也可以收人辞海,载入史册。在革命时期,都要“干革命”,也叫“闹革命”。一说“闹革命”,有人对这个“闹”字很反感,说不好听。“红杏枝头春意闹”。后来人们对“闹革命”也渐渐习惯了。不是吗?现在“闹革命”已进入到好多歌曲之中。“种文化”也一样,可以相信一定会进入歌曲。种文化的人要带头歌唱“种文化”。

      “农民种文化”好就好在是农民种的。人类的五、六千年的文明史大部分是农民种出来的。请问:“河姆渡文化”是哪个城市种的?那时城市还没有出现。还有,上海人爱看越剧。越剧不就是从浙江农村走进上海的吗?作为国剧的京剧,当然是北京的。可是,它是徽班进京的产物呀!农民中有文化。我最近去嵊州。看了那里的泥塑。他们的泥塑进了华盛顿白宫。看了竹编,他们的竹编进了英国的艺术殿堂。有人怀疑农民在文化上能否创新。 中国文坛上的赵树理是什么人?是农民。俄国的高尔基是什么人?是农民。还有举世闻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是什么人?是农民。他父母是农民,他岳父岳母也是农民。莎氏,按过去的说法是农民工,按现在说法叫进城务工人员。务什么工?莎氏是剧场搬搬道具的勤杂工。有的书说他曾偷过东西。就是这样一个农民,写出了脍 炙人口的戏剧。过去能做到的,今天,文化程度比过去大辐度提高的农民难道就不能做到吗?

      近几十年来,浙江在社会转型上一直走在前面,成为经济改革的第一推动力。今天浙江倡导“农民种文化”,如今又在成为文化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民种文化”是文化新高潮就要很快到来的潮头。“农民种文化”的广泛推开,意味着有可能把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办成一个文化大学校。希望浙江在文化产品的内容上更有现代特色,有文化的传播手段上更多地采用现代科技成果,从而为农村文化插上翅膀。浙江注重发展生产力,也注重发展文化生产力,同时还在完善文化生产方式。浙江推行“农民种文化”,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名言:随着经济高潮的到来必将出现一个文化高潮。我们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随着文化高潮而来的必将再出现一个新的经济高潮。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