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散文、诗歌、特写 > 人物 > 邓伟志的领导 > 在陈虞老身边的日子里 > 
ChineseEnglishDeutsch
16.4.2024 : 11:13 : +0200

在陈虞老身边的日子里

     陈虞孙先生(1903-1994)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奠基人之一。《世纪》杂志2008年第5期刊发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的文章,追忆了与陈虞孙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

                                                   邓伟志

      陈虞孙先生(1903-1994)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奠基人之一。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期间,在普通编辑中,我同陈虞老接触是比较多的一个。不太熟悉的人,会认为陈虞老套在 我头上的光环很多;熟悉情况的人知道,陈虞老对我的批评最多;我自己晓得,我挨陈虞老的训斥比谁都多。我在陈虞老手下工作时,已进入不惑之年,可在他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眼里,似乎还是孩子。对陈虞老的训斥,我一开始也觉得不舒服,后来想:如果把陈虞老作为杂文老人看待,不论是对他的褒,还是对他的贬,都可以理解了。文笔犀利的人说话带点刺,不是很正常的吗?

                           “明天把铺盖给我卷来”

       “四人帮”被粉碎不久,我先后被借调到北京的《红旗》杂志、《自然辩证法通讯》工作。1978年秋回上海,我从市委宣传部车文仪部长的谈话中获悉:中央要编大百科,上海要设分社。我考虑再三,这是个好岗位。根据我的政治经验,这类中央在沪单位,搞起运动来火力最小,地方不管,中央鞭长莫及。现在的青年人不晓得,我们经过风浪的读书人怕搞运动啊!我主动向负责清查的夏其言、冯岗提出,我想去大百科。冯岗一听就大笑起来,指着夏其言说:“你找对人了。”夏其言说:“好!我清查结束后,也去大百科。你先去,我后去。”他当着我的面就给陈虞老打电话。陈虞老说:“叫邓伟志马上来开会,手续来不及办就慢点办。”我于1978年11月底的一个下午,到人民广场大楼大百科筹备处开会。会议由陈虞孙主持。到会的总共六、七个人,他居然还要站起来讲话。他微笑着说:“大百科现在是小猫三只四只,今天又增加一只。”然后面对我说:“我介绍一下,这是邓伟志同志……”我连忙站起来。随后,陈虞老讲了总社的情况,讲到先出天文学卷时,又指着我说:“你来得正好。听说你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知是真是假?”逗得大家朝着我这个陌生人直笑。陈虞老接着又指着我说:“天文学卷交给上海,我看你就死心塌地在这干吧!明天把铺盖给我卷来。”我明白他说的铺盖是转关系。

                            “民主座谈会”的小插曲

      到大百科筹备处没几天,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12月18日至22日,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举行。会上批判了“两个凡是”,撤销了中央发出的关于“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大百科人听了欣喜若狂。这时,在大百科楼下的人民广场里也出现了要求平反的大字报。市民的呼声与大百科人的思考互相激荡。陈虞老因为在《人民日报》上发了篇倡导独立思考的《还我头来》, 在社会上反响很大。陈虞老为了从青年人身上呼吸新鲜空气,青年人也想从老一辈那里吸取精神营养,记不清是中央务虚会之后,还是三中全会之后,陈虞老利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召开了一次民主问题座谈会。我作为陈虞老的随从跟着听会。会上议论风生。一位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成员的年轻人妙语迭出。不料,会上的观点传到了市领导的耳朵里。在今天看思想并不怎么解放的观点,市委领导却认为座谈会的有些观点思想解放过了头。可市领导又不便去批评一位政治经验极端丰富的老人,于是把一位没参加座谈会的大百科分社的二把手汤季宏找到康平路(书记办公处)谈话,婉转地指出座谈会的倾向不对。汤季宏也不好意思把市领导的批评直来直去地传给陈虞老。拖了几天,总社的姜椿芳、倪海曙,分社的陈虞孙、汤季宏等一大帮人坐火车去南京。汤季宏才在火车上向陈虞孙转达了市委书记的批评。陈虞老听了付之以冷笑。倪海曙说:这只能是仅供参考的参考消息。姜老没表态,可是他接着讲了他所熟悉的驻外大使思想活跃的新见解,以及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同他私下里讲的充满开放意识的出国见闻。看得出,批评者是例行公事,被批评者是姑妄听之。

                             不要去理睬那老左派

      四位老人的交谈给我带来无限喜悦。老年人的思想如此解放,我这40岁的人应该怎样?在他们行动的感染下,我一口气写了十余篇推动思想解放的“小豆腐干”文章。我不喜欢空谈解放思想。空谈千言,不如实例一则。我这几篇文章都有实例。其中《赵一曼、曹聚仁及其它》(载《解放日报》1979年8月2日)一文举了好多例子。我就广西省作协主席著文骂曹聚仁为“反动文人”一事,大谈“盖棺”不能“论定”,并且有意夹带出胡风也写过好文章。哪知老编辑发表时把胡风的例子划掉了,似乎不提胡风,不惹事,可以保险了。咳!保险文章并不保险。

      这篇“文革”后乃至建国后第一篇替曹聚仁讲话的文章,立即激起上海一位曾批判过曹聚仁的老人的不满。这位老人写了个内参,告了我一状。

      有一天,陈虞孙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正言厉色地质问我:“你在外边给我惹了祸,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我明白,在那年头,写作是专吃批评饭的差事。什么祸不祸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再看看陈虞老的脸色,像是戏言又不像戏言,我硬着头皮听下去。

      陈虞老看我摸不着头脑,又接着说:“你想为反动文人曹聚仁翻案,是不是?”

      “是的!我读了曹聚仁二十几本书。”

      “在哪读的?”

      “我在红旗杂志工作时看的。我感到他并不反动。曹一生可能写过五十余本书。”

      陈虞老微微一笑,说:“□□□告你与曹聚仁的夫人邓珂云是亲戚?”

      “我与她五百零一年前是一家。不过,我正想向邓珂云这位没有见过面的‘姑姑’借曹聚仁的书,读完五十本以后,再写。”

      “好!希望你看完五十本以后,再写。如果看得起我,写好后给我看看,让我学习学习。不要去理睬那老左派的!回去看书吧!”

      三十年来,陈虞老那“不要去理睬那老左派”的话语,常在我耳边回响。

                              冒雪走访大百科作者

      大百科作者有两万余人。各卷的分支主编、副主编也有两千人。这些人全是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大忙人。大百科有大百科的要求,大百科有大百科的体例。会写大论文的学者,会写长篇小说的作家,未必都会写大百科条目。可是,根据大百科的属性又非要他们写不可。如何把所有学科的带头人集合在大百科的旗帜下,是中国人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再说,学界有不同学说、学派是天经地义的,是学术繁荣的标志。不赞成,甚至反对别的学说、学派也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大百科决不允许只写一家之言,各个学说、学派的观点都要在大百科中得到展示。大百科尊重差异,学者要独树一帜,这就为大百科聚集天下英豪增加了难度。

      总社的姜椿芳、阎明复等人,上海分社的陈虞孙等人,富有相容性和忍耐性。他们很能团结人,很会发挥大专家的积极性。他们不知登门拜访过多少大学者。单是我陪着他们拜访的就不下几十位。在编天文卷时,我跟着姜、陈到南京,住在湖南路。不料,夜里下起大雪来,翌日晨积雪半尺多厚,车子很难开。南京的老人已很少出门,可总社的姜老、分社的陈老仍然如约地往南京大学去看戴文赛,顶风冒雨往紫金山天文台的张钰哲家里走。戴文赛、张钰哲深受感动。戴文赛逝世后,《百科知识》发表长文纪念。知识分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百科对故人如此重情义,对在世者还用说吗?

      陈虞老一直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副馆长,最善于同文人打交道。他不喜欢听编辑说社外专家的坏话。即使说得对,他也不赞 成多说。有人说社外专家的短处,他偏要强调社外专家长处的那一面。当时,有些社外专家,或者是他们家人的“文革”遗留问题尚未全部解决,多少会影响专家编 写百科的情绪。陈虞老知道后,委派我们同有关部门联系,催办。有的专家说:“大百科比他们本单位跑得还快,还勤。”

      正因为专家热心于大百科,专心于大百科,两亿字的大百科,十年完成了第一版。

                          有了分歧之后

      在围绕大百科要不要办《百科知识》杂志的问题上,陈虞孙同姜椿芳曾发生过分歧。姜老主张办,陈虞老不主张办。这纯属工作上的分歧。可是,有人利用姜陈之争,分别到二老面前讨好、献媚,嘀嘀咕咕,说得重一点,就是挑拨离间。他们越说越玄乎,越传越像真的,大家都为之着急、 焦急。

      就在这时,陈虞老召开大会,暂时在分社的总社工作人员也一起参加。他讲了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在讲到改进工作作风、思想作风时,他站起来,说:“最近有些人看我们两个老头子有不同意见,认为是出了什么大事,想钻空子。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老头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就那么容易分手?我们是革命友谊,是几十年提着脑袋换来的友谊。今后谁都不许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耍小聪明,搞小动作,要把聪明才智用在工作上,用在百科事业上。”陈虞老的这一身正气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当时讲话的表情、姿势,我至今记忆犹新。

      大百科有三位地下时期的中共上海市委的文委书记:一位是姜椿 芳,一位是陈虞孙,一位是王元化。他们不是扛枪打仗的,未经枪林弹雨,可是,他们是经历过腥风血雨的。地下党之间尤其须要配合、默契。地下党之间的默契比正规部队要求更高。正规部队如果不默契,会有人调解,有时间裁决,地下党不默契,那就可能发生随时被捕,随地遭杀害的大事。

    几天后,我随姜、陈去医院看于伶。三个老头回忆地下工作时期的往事,一会儿笑不可支,一会儿热泪盈眶。姜老对于伶说:“最近有年轻人看我同虞孙同志工作上有不同意见,以为我与他会决裂,被虞孙同志批了一通。”

    接着,陈虞孙便派我在上海协助总社领导成员刘尊棋办《百科知识》创刊号。刘尊棋回北京,陈虞孙又命我继续随刘老到北京史家胡同为《百科知识》帮忙。老一辈就是这样,不赞成就说不赞成,支持就在行动上支持到底,表里时时如一,处处不二。

                           《世纪》  2008年5期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