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文化、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 > 知识社会学 > 年鉴的崛起 > 
ChineseEnglishDeutsch
16.4.2024 : 10:53 : +0200

文化、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

年鉴的崛起

                                 邓伟志

      我们国家有数不胜数的年鉴。经济年鉴、文化年鉴、社会年鉴,经济、文化、社会之下的各个分支也有年鉴,连分支的分支都有年鉴了。年鉴门类齐全,持之以恒, 是中国出版界一支奇葩。可是,不要忘记:三十年前,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只在“文革”前有过一本类似年鉴的手册和限于国际范围的年鉴,没有逐年出版的规范的年鉴。后来,连那些不像年鉴的年鉴也夭折了。到1978年的时候,国内压根儿就没有任何一种年鉴。

      1978年冬,中国大百科全书首卷——天文学卷,决定在上海编辑出版。差不多与此同时,大百科又在蕴酿在上海编辑出版《中国百科年鉴》。

      为什么要编百科年鉴呢?百科人认为,百科全书是汇总前人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成果,难以及时记录中国和世界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成就。百科全书是“经”,百科年鉴是“纬”,经纬交织,方能全覆盖,方能做到系统而不陈旧,综合而不烦琐。出《中国百科年鉴》的意向明确以后,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姜椿芳在陪同邓小平接见外宾时,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表示支持。

      于是,百科人立即兵分两路,精神饱满地两始行动。行动之初,我在天文学卷,不在年鉴,只是偶尔协助年鉴组稿。后来,因病不能去天文学卷工作了,便任年鉴自然科学组组长。不久,原为正厅级的社会科学组组长进一步落实政策,任上海社科院马列所领导去了。我改任社会科学组组长。

      年鉴工作人员个个兢兢业业。记得负责“各省、市、自治区概况”的是位女编辑,她请各省市区的办公厅主任或副主任担任她的通讯员。那时的省委、省府办公厅主任真好,都不摆谱,不表功,编辑叫他写三千字,他就写三千字,决不写两千九,也不写成三千一。我们跟那位女编辑开玩笑,称她是“办公厅主任联谊会‘会长’”。负责中国概况的编辑更不得了了。中央各部委、两高,以及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副部级通讯员”都听他的,都能按时交稿,没有拖延的。如果拖延了, 年鉴就出不来了。由于上上下下都往年鉴上使劲,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第一本“缩一年为瞬,熔百科于一炉”的《中国百科年鉴》于1980年8月顺利出版。

      1980年的这本《中国百科年鉴》是以反映1979年这一年的资料为主的。值得一提的是,四面八方写来的条目,他们表达时间的第一句话都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者是:“自‘四人帮’粉碎以来,特别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看了特别高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通讯员不约而同地这样写,是完全符合实际的。28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仍感欢欣。可是,把这些话放在一本书里面,则嫌重复,雷同。我们最终还是割爱了。只是在一、二级条目中保留这种表述,三、四、五级条目都没保留。

      盛世修史,在《中国百科年鉴》出版以后,各类年鉴如雨后春笋。为此,我1982年还发表了一篇《赞“年鉴热”》。可是,也有少数年鉴是把本系统的文件和领导讲话拼凑一块就算年鉴了,很不规范。于是,大家相互串联,成立了全国年鉴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是尚丁。我任秘书长。尚丁是谁呢?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在延安同黄炎培讲周期律、讲民主的谈话。那谈话就是尚丁当时在重庆冒着风险印刷出版成书, 得以传遍大江南北的。全国年鉴中心在80年代开过几次年鉴研讨会。104岁逝世的民主老人夏征农多次到会讲话。年鉴中心还办了《年鉴通讯》,交流经验,切磋琢磨,对提高年鉴质量起了推动作用。 年鉴是今天的记录,明天的镜子。时代需要年鉴,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年鉴。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