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文化、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 > 知识社会学 > 学风 > 好学者长寿 > 
ChineseEnglishDeutsch
19.4.2024 : 9:33 : +0200

文化、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

好学者长寿

                                        邓伟志

      老年人学了一辈子还要学吗?还要学,一定要学!中国自古就有“皓首穷经”的优良传统。老都老了,再学有什么用?有用,至少可以防止老年痴呆。

      导致老年痴呆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动脑筋。人的大脑皮层是由许多网状交织的神经纤维束和散在其间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神经元胞体和核团共同组成的疏散的集合体。爱动脑筋的人,会在大脑皮层内形成许多通路,反过来说,不爱动脑筋的人,大脑皮层内的通路就少。断路多了,就是痴呆。打个比方,一名妇女熟睡时,你在她旁边唤别人的名字,她不会醒。你唤她的名字,她会很快醒来。为什么?这是因为她对自己的名字很熟悉。假若这妇女搂自己的孩子一起睡, 你在她旁边唤别人孩子的名字,她不会醒。你唤她孩子的名字,她会很快醒来。为什么?无非是因为她对自己孩子的名字,经过反复记忆后,刻在了脑海里!同样的,老人容易健忘。可是假若你继续学习,就会强化记忆,激活往事,便不会太健忘了。

      过去常讲老人不喜欢新事物,这是不对的。喜新是人的本性。老年人同青年人一样,都喜欢新事物、新知识。老人有时候看起来不喜欢新事物,那是因为新事物尚未战胜老人脑子里的旧知识。老人出去旅游的多,喜欢看书的多,就是喜新、求新的表现。可是谁都知道:新事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怎么吸收新事物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继续学习,反复学习。老年人脑子里的新东西多了,便能增强记忆力;老年人脑子里的新东西多了,也有利于思考,便于同人交流,思想就会活跃。 思想活跃,老年痴呆就不致发生,至少也不会过早发生。——这是从消极防守方面考虑的。

      从积极方面考虑,老人无不是知识老人,即使没文凭的老人,也有一定的阅历,丰富的经验。经验是理论的半成品。经验也是知识。人老了,知识未必老化,就算有一部分知识老化了,绝大部分知识不会老化。

      知识的积累是个漫长的过程。不管什么人都不可能在知识上“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因此,有人说:老是深刻,老是丰满。这深刻和丰满,是过去,然而,只要继续学习,又可能转化为第二次青春,转化为新的起点。古人讲“老马识途”、“大器晚成”,不是没有道理的。

      “老马识途”、“大器晚成”,是因为在晚年有可能运用自己所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可能联想、推理,从而提升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见解。

      对有些老人来讲,还可能只有在晚年才可能坐下来、静下来思考。青壮年时,或“戎马倥偬”,或忙里忙外,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多思、没有机会深思。退下来以后,从容不迫,只要肯学习,就能做到既思又学,既学又思,学中有思,思中有学,也就容易出新成果。

      人在壮年时,陷于事务堆里,难免有“当局者迷”的问题存在。老了,退出威武雄壮的舞台,“不在此山中”了。距离产生美,距离可以鸟瞰全貌,距离能“识庐山真面目”。对老年人的再学习,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有局限性,也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君不见有多少老同志在位时,常在热烈的掌声中,捧着浓茶说套话,退下来以后,则是端着有点淡淡清香的凉茶说出语妙天下的大实话。为什么?这就是“位子效应”,也是“老少有别”的年龄效应。

      既然是“活到老”,还要“学到老”,那一定是要“老有所‘教’”。无教无以学。现在老年学校的兴起就是为老年教育提供学习园地,老年教育刊物的兴办就是为老年人提供不开口的老师。

      老年人毕竟不同于青少年。对饱经风霜的老年人进行教育的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对老年人教育不可倾盆大雨,不可让老人负笈从师,要学会画龙点睛,要学会愉快教育。让老人在接受愉快教育中延年益寿!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