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JSmenu00ce8 = new JSmenu(1,'JSmenu00ce8Form'); var eid00ce81=0;
Sie sind hier: 邓伟志网页 > 专访 > 邓伟志学术人生十部曲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0.4.2024 : 8:55 : +0200

邓伟志网页

搜尽奇峰打草稿

       ——记邓伟志学术人生十部曲

                                                     作者: 刘 润

虽重千斤无怯色,笑容满面敢担当

  写文章,一定要接地气,深入细致地搞调查。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进行筛选、推敲,再提出自己的想法、论点,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写出好的文章。写文章要像画家一样,搜尽奇峰打草稿,只有奇峰你都去过了,或者你都看到了,这样你的文章才能出奇。我一生写文章,主要靠的是十部曲……” ——邓伟志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学家、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邓伟志著作等身。上海大学出版社经过搜集、整理、出版了《邓伟志全集》,全集包括文化卷、社会学卷、家庭社会学卷、妇女学卷等洋洋洒洒计22卷,1000余万字,堪称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不仅记录了邓先生的学术成果,也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勾勒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邓伟志先生的文章有着不小的影响。他根据社会学的原理,孜孜不倦地撰文提倡社会改革,为社会和谐出谋划策,大声疾呼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社会规范,为社会所认可。

  算起来我们已经交往了三十多年,笔者一直关注他的研究,追踪他的足迹。近来,笔者又有一次机会和邓先生长谈。谈及写文章,他毫不隐瞒地说:写文章, 一定要接地气,深入细致地搞调查。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进行筛选、推敲,再提出自己的想法、论点,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写出好的文章。写文章要像画家一样,搜尽奇峰打草稿,只有奇峰你都去过了,或者你都看到了,这样你的文章才能出奇。我一生写文章,主要靠的是十部曲……”

               写作讲求十部曲

  邓伟志先生所说的十部曲,是哪十部曲呢?读书、求教、调查、放眼、思考、看穿、写作、传播、担当,从零开始。反复研究、思考他说的这十部曲,笔者觉得他的写作,实际上是贯穿了三个步骤,即学习、实践、责任。邓先生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浸透了这三个步骤,所以他的文章看似平凡,却立意奇特,经得起推敲,产生巨大的反响,誉满社会,国外学者也很注目,与之探讨,称他为中国文章大家

  邓伟志先生的十部曲首先是学习。学习除了从课堂上获得知识之外,最主要是广览群书,无论古今中外,热门,冷僻,他都有涉猎。他笑言,书香不怕巷子窄。 为了深读《资本论》,他曾追寻到出版第一版的地方再读《资本论》,浮想联翩。他体会:读书是为了汲取书中精华,去芜杂陈,并广征博引,为自己著书立论打下有力基础。

  除了书本之外,他还求教四方,这也是学习,邓伟志称这是活的学习方法。为此,他曾求教于著名的社会学家雷洁琼:问道高贤意态瞰,教人轻便入乾坤。也曾 到经济学家于光远家中登门求教,还曾到文学家冰心寓所求教,也曾向老领导夏征农求教……他至今感晤,求教这些能者、大家,一言可省百卷时。这时,邓伟志讲述了他向于光远学习的故事。邓伟志有感地说:我的中年,从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度过的。十年大百科是我同一流学者联系最 为频繁的十年,也是学科意识不断增强的十年。去大百科是我主动提出的,到大百科后,组织上调我去北京大百科总社工作,大百科总编委副主任于光远要我去他身边工作,帮他编编写写,并要我和他一起住在史家胡同东头8号,并一起吃饭。对于同于光远一起吃饭,我是喜忧参半:他利用吃饭时间给我讲亲历亲闻的有趣故事,我很爱听,他利用吃饭时间问我编写的情况,我又很紧张,回答错了,即使他不批评,我也难为情……大百科的十年,是我增长知识的十年。

  调查也是学习,而且是很重要的学习。为了调查,他曾深入波兰海拔负135米的矿坑。邓伟志回忆说,其实他下沉不止负135米,还要深得多,但那里无法拍照。为了调查,1961年春,在刘瑞龙带领下,他到江苏山歌之乡白茆与民歌王邹振眉一席长谈,了解了民歌的特性。上世纪70年代,坚信学问来自民间的邓伟志还是一个小伙子,也感慨当年去西南边陲调查可艰苦了,走过猴子路”,爬险滩,过激流,走铁索桥,披荆斩棘,攀登荒山野岭。就是那一次,马失前蹄,他从马头上一个跟头滚向了百米悬崖,万幸滚了七八米有一棵树挡住了他。在调查中,他乐于与少数民族交流,甘于为少数民族效力。他们一行三人在哀牢山中倾听苦聪人唱歌:我们没有吃过一粒米,我们没有穿过一件衣,天上阴森森,地下湿淋淋……”个个流下热泪。回到上海,三人合写了十余篇文章,受到中央民委称赞。邓伟志说:古人讲,文章本天成。这天、这地,就在人民群众心目中。”2015年春,邓伟志又写了八千字的《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印发给有关会议代表参阅。

               行文要知难而进

  邓伟志的第二个步骤是实践。实践不是一蹴而成的,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进。他觉得构思文章,首先要放开眼界,从各个方面推敲。为了更有力地捍卫钓鱼 岛的主权,他曾到1945年波兹坦协议的签署地去查阅《波兹坦公告》;为了整理头绪,他曾到怪石嶙峋的海滩上静静思考。他说写文章也像画山水,石看三面, 前后左右都要看。看透了,才能写出力透纸背的文章。文章才有力度,深度和高度。

  既要掌握矛,又要掌握盾,用矛盾相交,在消长之中求发展。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间充满着形形色色的各种问题、各种矛盾。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 色,邓伟志直言不讳:没有矛盾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没有矛盾还要什么学术研究?但要坚信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结。行文要知难而进,是要迎着矛盾而上,这样 的文章才不是空中楼阁,才不是无病呻吟。至于说文章能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尽力而为,要由实践检验,要由读者评论。人民群众才是最高评委。

  邓伟志写文章只要灵感所至,他不问时间,不问地点,不讲条件,不计环境,即刻就写。他曾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上写,他曾在匆匆行驶的巴士上写,他曾在地中 海畔的突尼斯、古罗马的废墟上站着写……他的一篇篇文章就是这样挤时间写就的。邓伟志说过,我是用别人打麻将、跳舞、唱卡拉OK的时间写文章。

                要对文章有担当

  文章写好了,最后是责任,也就是说要对文章负责,要对文章有担当。

  文章是传播思想的,文章是递送信息的,任何文章,一旦写好后,就应该传播,否则,压在箱底,不见天日,孤芳自赏,则一事无成,也变得没意义。邓伟志先生的文章一经完成后,就寻找传播载体,要么在报纸发表,要么经杂志刊登。在多媒体的时代,传播文章的载体就更多了,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播演,座谈会、政协会可以发言纪要,总之,传播的方法各种各样,传播的效果各不相同。为的就是引起大家注意,引起反响。

  当然,文章发表了,会引起反响,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有的甚至是激烈的反对。邓伟志真诚地回应,这不怕,问题是自己要有担当,对别人的意见首先是要虚心对待,谦虚接受,作为自己的动力,在后一篇文章修正。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正确的,那就坚持,不苟同,不做应声虫,即使有点难堪,也没什么可怕!这是科学史向我们下达的命令。想想伽里略,在困境中就会乐又乐。

  他告诉笔者,1983年发表的家庭淡化问题1984年发表的中国的学派为什么这么少?1985年发表的淡化当官心理均在报纸、杂志上引起争论,他还因此被媒体称为邓氏三论”“思想界的男子汉1983年提出的妇女学这个选题,为国中学人第一位,也引起过争论。1986年在《社会科学》发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多样化问题》后,也引起广泛的讨论一年余。

  越是争论我越起劲。仅仅在1986年这一年他就发表了十来篇讲理论研究的文章,如:《理论上要有突破》(《文汇报》198654日)、《首要的是个字》(《文汇报》1986525)、《庆贺观念的短命》(《青年一代》19866期)、《提高理论勇气加强理论建设》(《理论探讨》19861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突破》(《人民日报》1986321日)、《批理论上的自由化可要慎重》(《文汇报》19864 2日)、《学术生态学札记》之一、二、三(《解放日报》198649日、430日、521日)。在这些文章中,邓伟志提出强化宽松,强调既给流行的观点以生的权利,也给被人视为异端的观点以生的权利。他不赞成以旧尺度来衡量新理论。后来,邓伟志又利用在上海市政协开会的机会,讲 《理论的使命在解放,理论亟待着解放》。

  邓伟志打趣说:蝨多不痒,我皮厚,不怕争论,也不怕批评,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在谈到不怕争议时,邓伟志谈了一段轶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突破》一文发表,立即引起了中外舆论强烈反响,国内更是有人说他的文章是中南海的笔杆子,说他的文章这么出格,一定有来头、有靠山,甚至还有人乱猜说邓伟志是某人的儿子。看了这般误解,邓伟志觉得他必须站出来澄清,立即致信香港一家杂志,并写出《我的爸爸》一文刊登在《新民晚报》上,说明他不 是某人的儿子,他的文章离中南海笔杆子还有十万千里,他是普通人,是乡下人,没有背景,无后台,欢迎大家对文章有不同的看法,尽管投鼠而不必忌器。他公开地著文,说:我的名字叫邓伟志,我的号是争议

  地球是圆的,你从地球上任何一点画一个360度的圆圈,必然又回到你圈的地点。邓伟志说这一点心得是他站在欧亚大陆的终点,也是大西洋的起点,看见 “0公里的标志,得来的感触,学无止境。他说,人生的生活,特别是学术的人生,要不断地从零开始,切莫故步自封。他统计过六百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情况,相当多的人得奖后鲜有新成就。扣除年龄老化因素,仍然存在奖后僵的问题。做学问只能一点一点地向前进,一点一点地攀登,当你的一个项目完成了,或者是说,一篇文章完成了,一切都从零开始,马不停蹄地去迎接下一个目标。

   邓伟志喜欢用一位劳模的话自勉:小车不倒只管推。

 

                                                      <<联合时报>>   201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