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杂文、杂谈、评论 > 人生观 > 筷子的“起落观” > 
ChineseEnglishDeutsch
4/25/2024 : 5:33 pm : +0200

杂文、杂谈、评论

筷子的“起落观”

   邓伟志

中国人最能难倒西方人的是哪一手?我认为是用筷子。我目睹很多老外摹仿用筷子的笨拙姿态。有人说,如果把夹菜的角度、力度、支点、力点、力臂等编成程序,得是厚厚一本书。

中国人用筷子历史悠久。有人说起于神鸟提醒姜子牙菜里有毒。《史记 微子世家》上说“纣始有象箸(筷子原称“箸”)”,后来证明这两种说法都不对。安阳殷墟考古发现,殷墓中已有铜箸。还有书上说,是大禹治水时,改抓饭为用“箸”夹菜。这都说明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从个体来讲,中国人是从两三岁就开始用筷子的。百炼成钢,外国兄弟再聪明也难一蹴而就。

不过,我认为筷子的最大功能还不在于化繁为简,姿态优美,而在于筷子养成了中国人“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大度和开朗的品格。拿起来夹到佳肴,美味可口,喜上眉稍;放下来,彬彬有礼,平静如水。按传统,筷子是不可以一直握在手里的,不可以拿筷子在菜盘子里扒拉,否则被视为缺乏教养的“执箸刨坟”,不可以在几个盘子上面举棋不定的选择,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的“执箸巡城”,也不可以用筷子敲碗盆,否则被视为乞丐的“击盏敲盅”,更不可以手持筷子指指戳戳,否则被视为目中无人的指手划脚。筷子必须不断地放下,而且要轻轻地放下,还要放得整整齐齐。

一顿饭要拿拿放放、起起落落好多次,再固执的人也会进入能屈能伸的精神境界。花有花开花落,云有云卷云舒,“开”与“落”,“卷”与“舒”都是符合哲学上的肯定否定律的。事物无不是在跌宕起伏中发展的。对“开”对“落”置之度外,对“卷”对“舒”付之一笑。对去与留如果能像放筷子那样轻,那就会乐而乐,也会化苦为乐。提倡“筷子精神”并非消极等待,不是要听天由命,而是要在静中生慧,在波浪式前进中应对自如,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