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杂文、杂谈、评论 > 评媒体 > 书评 > 《角色文化》为社会建设出力 > 
ChineseEnglishDeutsch
3.5.2024 : 9:21 : +0200

《角色文化》为社会建设出力

   

                                                 邓伟志

我在去年7月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让社会治理社会”;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我感到现在社会矛盾较多、社会成本太高,而在社会发展中“重管理、轻建设”现象又比较严重。即是说,我们习惯于用一种“管头管脚”的办法对待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殊不知,社会运行除了政府的管之外,还有更多的是靠社会组织、社会事业、甚至每一位社会成员等方面积极发挥的能动性。

张生泉教授撰写的《角色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让我眼睛一亮。他另辟蹊径,从每一个人作为社会角色,如何认识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 面对社会当下的各种困惑,在此过程中,又如何生成自己的角色孕育力、扩散自己的角色辐射力、提高自己的角色竞争力、发挥自己的角色影响力……在他看来,人类要自觉地改变自我、社会要成功地超越现实,每个人作为一个力图实现自我价值的角色,其能动性的发挥是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其他方面难以代替的作用。作为一 个艺术院校工作者,不为专业的藩篱所束缚、不为艺术的角色所局限,把对艺术的感性思考生动地延伸到对社会的理性探索之领域,把对国民的个体行为反思敏锐地纳入到对角色的社会考察之行列,并试图通过这些努力,使我们大多数人读了此书之后,能够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范围内,认识和践行作为主观自身角色生存、生成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思考的维度难能可贵。

社会建设要运用社会规范来推进。人在世间的一切活动,说到底就是以某种角色的身份在注入生命的活力、丰富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质量、绵延生命的历程。这正如作者在书中强调的,从孩子开始,由角色“培养链”、“锻造网”起步、深入,“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首先对少年儿童进行一场以角色名义的‘动作连贯性’教育活动。因为,角色的基本标志就是动作。在这一点上,艺术舞台和生活舞台是一致的。”本书作者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他发现了我们生活中各种不尽如人意现象的出现乃至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和我们大家对角色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等社会规范性的“习惯动作”太少、太忽略、太不当回事:“我们的角色孕育,从一开始就对连贯动作的设计、操作、检验、教正乃至反馈,都可能存在着一种误区、一种疲劳、一种因对繁琐哲学反动而自认为 ‘多快好省’的得意。却不知,在这个误区、这个疲劳、这个得意背后,我们失去了角色孕育的最佳时机,我们破坏了角色孕育的最佳状态。”

角色孕育角色,是与我们今天社会的“转型发展”相呼应的。转型发展过去叫转变发展方式,但必须强调的是:单提转变方式不行,一定要提转变发展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的发展”、是全体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不仅是生存能力的培育,更是生成意志的锻造,尤其是对广大平民阶层而言,更需要提倡“平民精神”。 必须强调:一个社会,不仅需要贵族精神,更需要平民精神;在屡屡发现我们这个社会贵族精神缺乏、缺失、缺憾的情况下,殊不知,根治这一“三缺”现象的源头,还在于与之对立的平民精神也同样之缺乏、缺失、缺憾。一个没有贵族精神的社会,少了一个引领文化前进的高傲的头颅;一个没有平民精神的社会,少了一个紧随文化前行的粗壮的身躯——没有身躯依托的头颅,还有何价值?“研究和推进贵族精神建设工作,凡事具有一点贵族精神,当然是重要的;但比之更重要的是, 研究和推进平民精神建设工作,让每一个市民、公民,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树立起平民精神之自信、自尊和自觉,这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性发展作用同样显著。” 在角色论述中提倡“树立平民精神”的观点,这使得本书有破有立,无畏的破、坚持的破,不易;但与破相比,自信的立、有效的立更不易——应该说,全书围绕角色生成、角色表现时所阐发的“角色判断力”、“角色表现力”等论点颇具新意,它的价值不仅在少年儿童、青年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也在包括学校、机关、企业、 部队、研究院所等各界人士的思考和斟酌,这是作者用情对读者的交代,也是该书的理论亮点。

自西方社会创立社会学理论150多年以来,危机不断、矛盾丛生,但政府与国民对立统一的关系模式始终在调整、更新。仔细分析就看发现,其中国民角色的个体自觉在提高外,国民角色的整体自为也在升华,这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借鉴。本书出版也是作者这种努力的一个缩影。他试图在理论追索中为社会发展更少动荡、政府决策更少失误、国民作为更少弯路、角色成熟更少波折,奉献自己的作为。在社会建设的繁荣、稳定中,角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如何在哲学、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队列中义无反顾、独树一帜?本着“社会治理社会,角色孕育角色”的一份执着,作者为做实社会建设工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