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杂文、杂谈、评论 > 议社会矛盾 > 官民矛盾 > “下访”是“零上访”的前提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8.4.2024 : 0:00 : +0200

杂文、杂谈、评论

“下访”是“零上访”的前提

                                                   邓伟志

      101日那天,陪老伴逛世博。排队排在我前面的一位中年男子三次给我让座。感激之余便请教他是从哪里赶来看世博的。他回答:重庆。

      重庆,我刚从重庆调查归来。今年的中秋节还是在重庆过的呐!在重庆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实现了“零上访”。零上访,可能吗?我在听取了重庆市委秘书长徐鸣的介绍后,到市委、市政府大门口、市信访办转过几趟,没看到上访;又到大渡口区等几个区里听听,也说没人上访。他们说,在重庆干部嘴里,不许称任何人“钉子户”,更不许指责百姓为“上访专业户”。中秋节上午我们一行七人还提着月饼去看望老的“上访专业户”李先生一家,听了他不再上访的缘由。可我受思维惯性 的束缚,依然未能提笔讴歌重庆的“零上访”。如今重庆人就在身边,何不向他咨询一下。我贸然地向这位送上门来的调查对象问道:“你在重庆见过‘上访’的人吗?”他立刻回答:“过去见过,这年把没见过。”“别处上访成群,你们怎么会没人上访呢?”我又问。他回答得很干脆:“干部下访了,还用上访吗?”

      其实我是明知故问,也可以说是为防止有诱发因素而客观提问的。重庆之所以做到“零上访”,确实是因为他们实行了20万干部的“大下访”。访贫问苦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上访也要讲成本的。有人“下访”了,何必再上访?这也是一种上下互动。当然喽,如果没人下访,那上访自然是会增多的。重庆还有一种下访,那就是处以上干部人人都与两个低保户结为“亲戚”,这是又一种经常性的、深度下访。 不仅如此,重庆还把派出所搬到了马路上,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马路警篷”。百姓需要找警察的,随时可以找到。自从警篷出现,发案率以百分之三十多的幅度陡然下降。官员的权,警察的权,无不是人民授予的。权为民所赋的大前提决定了权一定要为民所用。用,还有个怎么用的问题,要让百姓用起来方便。下访、警篷就是为了便民。

      现在不少地方正在为“上访”而烦恼,何不也来点“下访”试试!或者创造出更好的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方式和渠道。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