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哲学 > 哲学 > 论包容的原则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0.4.2024 : 15:00 : +0200

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哲学

论包容的原则

                                     邓伟志

   近年来,“包容性增长”提出来了,“包容性政治”也提出来了。“包容”正在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包容”正在成为京沪等地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容”正洋溢在中国人生活的每一角落。

   何谓“包容”?“包容”的内涵是什么?

   “包容”,从社会学角度看,它是社会要素的聚集、荟萃、梳理与整合,并进而实现社会和谐。

   “包容”,从伦理学角度看,它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尺度,一种道德规范。《尚书》里就有“容德”一说。包容之德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社会以人为本,人以社会为本。社会越是以人为本,人越是要以社会为本。

   “包容”,从政治学角度看,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团结那些一时难以团结但是应该团结的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包括发挥那些一时难以发挥但是必须发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地说,就是大联合,就是加强和扩大统一战线,就是把朋友交得多多的。

   事物的多样性要求包容,事物的统一性也要求包容。包容是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是高难度的“体操项目”。要提升以包容为价值取向的认识,必须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平等对接的原则。人类,人类,大家是同一类,在同一类里一律平等。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肤色,天下一家。不同职业,不分岗位,应当无贵贱之分,但这不是进入无差别境界。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压迫,没有平等可言。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阶级压迫,反对“衣分三色,食分九等”。今天,两大势不两立的阶级对立基本消失,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才为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提供了前提条件。

    方向是正确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推翻了阶级压迫以后,一度出现过“绝对平均主义”;在纠正“绝对平均主义”的过程中,又出现等级森严的弊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上下之间的矛盾。在中国,上与下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大目标上是相同的。“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反之,如果处理不当,上下不一心, 黄金才能变成黄土。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就是上下一心结出的硕果。

    在具体工作中所存在的上下矛盾,主要方面是为上者。为上者 一定要明确“下”是“上”的基础和支撑。“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下”就不存在“上”。“上”是“下”的儿子。“上”的存在纯粹是为了“下”,是为 “下”服务的。服务就是尊重公民应有的权益,千方百计兑现公民应有的权益,服务就是要向一切践踏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作斗争。公务员要加大“务”字下面的 “力”的力度。公务员要公正地使用公权。“上”与“下”要在思维方式上对接,在行为方式上对接,在生话方式上对接,在生活水平上对接。在思维方式上对接, 就是说要有共同语言,能说到一块去,不要打官腔,不搞“假、大、空”。在行为方式上对接,就是说,在工作上不要总是“一言堂”,不要总是一槌子定音,不要摆官架子,不要习惯于让人吹喇叭,抬轿子,不要前呼后拥的没到就浑身不自在。在生话方式上对接,在生活水平上对接,就是不要特殊化,更不要特权化,要同群众打成一片。“神八”与天宫能够在天上实现对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理由不对接呢?神八在返回地面时,直升飞机与地面汽车同时赶到,是又一种完美对接,由纳税人养活的官员还有什么理由不同作为纳税人的群众对接呢?共产党作为革命党的时候,靠“军队和老百姓咱本是一家人哪!才能打得赢哪!”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时候,也只能靠“咱本是一家人哪!才能在建设上打得赢哪!”。包容,是要包容到亲如一家,平等对接,这是非同小可的大原则。

    2、坚持“真理相对”的原则。列宁说:“真理是过程”﹙《列宁全集》第55卷第170页﹚。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真理还处在“进行式”。列宁又讲,“更确切些说,是在继续中”﹙《列宁全集》第55卷第143页﹚。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千万不能把我们所掌握的真理绝对化,不要吹过头。真理是具体的, 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适用的。离开了这个时间、地点、条件,则未必适用。如果时间、地点、条件迥然不同,那就肯定不能适用。水的沸点是100℃,可是到了喜马拉雅山上,气压变了,不到100℃也能沸腾。任何地方的水都是往低处流的,可是虹吸现象就是水往高处流了。真理再往前多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我们即使对自己手中富有具体性的真理坚信不移,也要对人家手中的真理,或者说“道理”,予以包容。

   真理是不断变化的,是“思维对客 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8页﹚请注意马克思这里的“接近”二字。“接近”就是尚未到达,“接近”也可以理解为还有距离。“近”是模糊语言,近在咫尺是“近”,高山近在眼前还是“近”,因此我们不宜把自己之“近”视为“最近”。即使认为自己是“最近”,也应与“较近”的他人结为“近卫军”。

    还请再注意马克思这里的“没有止境”四字。理解了“没有止境”,就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当作顶峰。“山外有山,天 外有天”,“顶”在哪里?发现“牛顿三定律”的那个牛顿是了不起的。不要说“三定律”,就是发现一个定律也够得上“伟大”了。可是,他说他只不过是在海边拣顽石。是的,海边的顽石多着哩!

    我们常常批评前人的“历史局限性”。殊不知任何人都有“历史局限性”。未成为历史人物的今人的认识也有“历史局限性”。文化自觉的人还是趁早地自觉地承认有“历史局限性”为好。自觉承认了“历史局限性”,便有助于增大“包容性”。人类的认识按它的本性、 使命、可能来说,是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实现来说,是有限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相对中包含一点点绝对。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其实,就是作为“和”的这般“绝对”,在更大范围里看,比方说到银河系以外去看,也可能是“相对”。因为那“和”也只是可知的“相对之和”,还有未知呢?“未知”大于“已知”。

    “人皆可以成尧舜”。人人都要有力争加入到“无数相对真理之和”里去的雄心。数学上的“和”就是伦理学、政治学上的“包容”,就是“和为贵”之“和”,就是“和而不同”之“和”。

    3、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矛盾的双方,有时也可能是多方,无不是互相渗透的,无不是“两个泥菩萨打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矛盾的次要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对赢家要包容,对输家更要包容;对强势要包容,对弱势更要包容;对发言权大的要包容,对发言权小的更要包容。包容不是半斤八两,不是平分秋色,可以有所侧重。奥妙在统筹。统筹就是从大局、大任着眼,从实际出发,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基层测量,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统筹就是求出最大公约数,就是解微分方程,力戒信开口河,力戒轻率地“拍胸脯”,动不动就“拍台子”。

    据世纪之交四十多个开展“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国家,经过无数次讨论后所得出的结论是:政府是为弱势群体而设的。说政府是为弱势群体而设,那强势呢?有没有丢掉强势呢?没有!因为市场是为强势而设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就是优胜劣汰。一般说来,在一定时期内,优者会因胜而更优,劣者会因败而更劣。因此,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强势经济。有了市场为强势,那就必须来一个政府主要为弱势,这样,二者之间的差距才不至于过大,矛盾也才不至于尖锐,社会也才有和谐的条件和可能。这就是社会学上历久不衰的“社会协调论”。

    包容就要兼顾两头。这是辩证法给我们下的死命令,毋庸置疑。

    4、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任何个人、任何部门、任何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那怕劣势很严重的个人、部门和地区也有相对优势。狱中的囚犯应当说没有多少优势吧!可是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中,一名囚犯开车营救了一百多名灾民,又重返监狱。优势,即使当事人自己认识不到有优势也不等于没有优势。有包容之心的,要慧眼识优势,识别出了优势以后,不仅不能﹙女户﹚人之优之长,而且应当以人之长,补已之短,做到博采众长。互补就是互动,互补需要互联,互补、互动、互联就是动态的包容,最佳的包容。

    5、坚持和谐有序的原则。包容是目的,但不是最终目的。容,是为了融为一体,熔为一炉。包容不是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混合,而是要化合,不是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机城的拼凑,而是要成为有机整体。只有化合在一个分子里,才能稳定;只有成为有机整体,包容才能得持久。四分五裂,尔虞我诈的包容,是纸包的火。和谐有序的包容才有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才是一曲让人荡气回肠的社会交响曲。。

    而要有序就要有组织。无组织必然无序。“组织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社会组织是政府的伙伴和助手,是政府的耳目。社会组织能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能起到政府不应当起、也起不到的巨大作用。在群众与政府发生矛盾时,社会组织是缓冲剂、安全阀。政府转变职能,必然要向社会组织转移,也只能由社会组织承接。社会组织承接了,政府才能瘦身,才能改变直接政府、无限政府的形象。死抱住直接政府、无限政府不放的人,说穿了,是想寻租。中国人均社会组织在直线上升,但是还有发展的空间。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有当人均都能参加五个以上的社会组织时,才堪称发挥了人的聪明才智,才是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包容。

    6、坚持平衡制约的原则。我们都认可“兼听则明”。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兼听?”首先要来个包容。把“刀来米伐……”各种音符,把唱上滑音、下滑音的, 把生旦净末丑都留在身边,才能“兼听”。“水至清则无鱼”。清一色,只能听到一种单调的声音。“兼听”方能获得多种方案,认识上方能少点片面,少点走直线,走极端,方能从善如流。偏听使人偏执,兼听教人高明。“兼听”了,批评的声音必然进来了。批评是花钱买不到的苦口良药。闻过则喜方能减少过错。包容是制约、监督,是请“纪委”上门来检查、指导。

    包容了,敌对的声音也必然会进来了。敌对的声音肯定“逆耳”。但是,别忘了一句老话:“敌存灭祸,敌去招过”。为了“灭祸”需要包容。只有具有高度包容意识的人方能理解、倾听敌人的攻击,学会剥去敌对势力“攻击”的外壳,取出那只有百分之一的合理成分。这就是多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讲过的“向敌人学习”。在对敌斗争尖锐时,少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句话,可以理解,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减少的情况下,再不学习和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句话,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不敬了。

    7、坚持分清是非的原则。包容是有原则的,在包容前、包容后都要分清是非。包容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包容不是包庇坏人,包容不是纵容危害社会的罪行。和谐也不是做“和事佬”。亲兄弟还要明算账,何况包容在一起的天南海北呢?

    有人认为“包容”是个“是非窝”。不对!包容不是惹是生非的“是非窝”,而是泾渭分明的历史长河,是要以先进带后进,是要搭起声情并茂的大舞台,是要有错必纠,有错马上就纠。

    在包容时强调分清是非,不是吹毛求疵,不是百般挑剔,不是给人过不去。在分清是非时,也要怀着包容的动机。即使有个别人“吹毛求疵”,也不必过于计较。 “疵”在“毛”之下,不吹毛怎能见疵呢?别说“吹毛求疵”,在医术上,“剃”毛求疵的事也是有的。因此,对“吹毛求疵”也要包容。

    不断分清是非是要不断提高包容的层次。包容不是静态的。今日可以包容之事,在明日大家的道德水准都提高以后,就不能再包容了。因此,要不断分清是非,不断推动道德水准、包容层次上新台阶。

    包容是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也是所有在华人口的共识。随着包容价值取向的深入人心,中国人一定会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思维、人类胸怀和民族情谊的包容度极高的大写的“中国人”。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