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邓伟志网页 > 著作2 > 《挑战离婚观念》 > 书摘 > 
ChineseEnglishDeutsch
25.4.2024 : 3:56 : +0200

邓伟志网页

《挑战离婚观念》书摘

1-1 离婚交易
      离婚就是一场交易,一场特殊的交易。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一个人之所以想离婚,是因为他觉得在目前的婚姻中收益远远低于投入,甚至只有成本付出却得不到任何收益,以至于他不愿把交易继续下去; 或者他认为结束婚姻的收益将大于继续维持婚姻的所得,结束婚姻的代价将低于维持现状的成本。这时,如果凑巧婚姻的另一方颇有同感,那么好说好散,婚姻就此宣告破裂,一场离婚交易很快就能完成。如果对方不愿意结束而情愿挽留这段婚姻,那么离婚过程中的“讨价还价”就要多一些周折:认为离婚收益大的人将会努力结束婚姻,觉得维持婚姻关系更加有利可图的一方则会尽量维护现在的婚姻,为离婚过程制造许多麻烦(比如增大对方在离婚过程中或者在离婚之后必须付出的成 本)。
      或许有人会问:婚姻既然是交易,就应该遵循等价交换和自愿交易的原则,事实上对婚姻不满意却又继续维持的大有人在,这作何解释?
      的确,现实中很多人对自己的配偶并不满意,但却没有离婚。原因在于他们难以准确度量、计算离婚的成本与收益。这容易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中:一是离婚的收益与成本本身大体相当,其差额并不显著;二是一部分人缺乏准确度量离婚这个复杂交易的利弊得失的理性分析算计能力。
      正像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不必付出代价的离婚。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婚姻文化影响的国度,离婚过程本身更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首先,离婚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其次,离婚可能给对方造成伤害,给自己带来负罪感;最重要的是,离婚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有孩子的话);另外,离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追求一个更高质量的婚姻,寻找一个更加理想的婚姻伙伴,可是,如果从头开始寻找这个伙伴,那又将花费一 笔搜索成本,况且谁也不能保证新婚的结果就会好过旧婚。
      关于这些代价,下文将有详细的论述。这里,要说明的是,正是因了对这种代价与成本的估算、担忧,有一些不满意于自己配偶的人并没有走向离婚,他们不愿意付出沉重的代价去获得不确定的收益。显然,这样的选择,同样是理性权衡的结果,是婚姻交易性的体现。
      在提倡妇女就业、男女平等的环境下,男性流连往昔在家的优越感,女性则希望体现平等下的女性优势,最终雪上加霜。一种平衡体系被破坏,新的平衡体系又没有建立,家庭问题的混乱在所难免。有趣的是,女性孜孜不倦追求平等,结果往往给自己套上了双重枷锁:一方面她们是主观追求经济独立的现代女性,女性在未来就业竞争中更占优势,愈来愈多的职业适合女性,更多单位欢迎女性。妻子比丈夫工作更重要、更忙碌、收入更高的情形将会在愈来愈多的家庭中出现。另一方面,她们又是一个客观实际的家庭主妇。她们没有彻底摆脱传统伦理教化的框架,或是说依然在乎以传统道德观为衡量标准的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层面强调着两性的差别,显示着两性的分工。“尽管有种种关于夫妻平等的说法,家务活儿,好像还是由妇女安排,而且干得比丈夫多,即使这个女人在外面工作, 也是如此。有关孩子的事更是如此,找儿科医生的是她,找老师谈话的是她,筹备生日聚会的还是她。……妇女不再‘呆在家里’了,但她们却也未从家里解放出来。”
      这种双重角色扮演的背后隐藏的是职业不平等的思想根源。一方面,21世纪真正的男女平等还远没有达到。安娜丽·纽维兹女士是美国科技界颇有名气的评论家, 她指出,在科技界以男性为主的环境中,存在着一种“女性请止步”的氛围,她们连工资数都无法和男性达到平等。她说:“我报道这个领域已经好多年了,还从来没有看过女性CEO(首席技术执行官)。硅谷的情况似乎更糟糕。”软件业在飞速发展,而在这一行业里从事纯科技工作的女性人数少得可怜。 另一方面,提供家庭服务成为低于社会上任何一种工作的职业,亦或根本不被看成职业,而是女性枷锁的体现。古德在《家庭》一书中尖锐指出:技术体系虽然为妇女提供了许多更廉价的物品,但却未能解除她们的家庭负担。节省体力的技术手段提高了家庭的卫生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却并没有减少家务劳动的时间。可以说,21世纪更多男性参与家务劳动是不争的事实,21世纪女性还是家务劳动的主角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男女平等”的呼声中,一切以男人固有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为标准,恰恰给女性套上了“神圣的光环”。女性的性别特征往往被忽视。女性的解放仅仅意味着 以过去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男权社会来规范,把女性纳入男权社会体系,这样的“男女平等”,产生的不是一个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的两性社会,而是一个充其量包含 了一部分“男性化”女人的“新父权社会”。应该承认男女在审美情趣、情感强弱、兴趣爱好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无论是外界强制还是自己强迫自己成为与男性同一的女性,都是扭曲的牺牲品。一味地追求女性在性别角色中的完全平等的过程,其本身就没有切实地站在女性的角度,形成一个女性世界的规范体系。
      考察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标准,并不是完全看妇女家务劳动时间多少以及是否参加工作。无论女性选择独身、妻子或单身母亲,也无论是做职业女性或全职太太,只要她们在工作与生活上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权利,享有个人独立尊严,只要她们感到幸福,那才是女性解放的真正含义。女性在21世纪将享有结婚自由、生育自由以及 就业自由,更多女性不再依附男性,这才是新世纪女性独立的意义。
      随着女性地位和素质的提高,女性在经济和工作上与男性并驾齐驱,传统的婚姻关系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和状况已经在渐渐改变,男性在婚姻关系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让我们看这样一个事实:男人比女人的平均寿命短4—6岁;男人在婚姻上失败居多;90%的暴力是男人所为,其受害者中,男人占70%; 在中学里,行为不轨的学生中有90%是男生,学习成绩差的中学生里,男生也占了80%以上;男人的自杀率和被杀率都大大高于女人。对日益上升的男人和男孩的自杀案件的研究发现,内心的脆弱性使男人更不易经受挫折。造成男人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紧张、压力和孤独感。
      西方有一项研究证实,男性因心脏病发作或自杀而死亡的时间常见于周一的清晨9时左右,那正好是他们经历了周末的孤独之后,又面对另一周生活的紧张、压抑和孤独的时刻。研究者指出,束缚男人的三大桎梏是:孤独、被迫竞争和永远的害怕流露感情。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生理性的,但更主要的是社会性原因。在欧洲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瑞士的一位心理医生指出:男人和女人体内都有两种激素,即雄性荷尔蒙和雌性荷尔蒙,但因为传统文化对男女自幼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训练,使男人只能去表现雄性荷尔蒙赋予的“男子气”,而女人则只能表现“女人气”,否则便“不合常规”。
      此外,由于父亲整日忙于工作而在家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少,使得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身边没有良师益友式的男人来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男子汉。男孩的成长环境中缺少成年男子的角色示范,使他们只能根据影视媒介中的形象去虚构一个男人,并根据种种虚构的男子汉形象去行事,以证明自己也是男子汉。但是,他始终不了解男子汉的内心世界,这种模仿并不能使他真正的成长。
      当今的社会环境似乎对男孩子的社会化特别不利,相比之下,女孩子就要幸运得多。她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与之交流的女性:母亲、老师或其他亲属。其实,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一个健全的成年人。否则,内心的脆弱终将导致心灵的封闭和孤独。西方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妇女解放的目标是寻求内心在社会与政治上的权力和地位的话,那么,男性解放的焦点则是重建男人的内心世界,确立他们在家庭中的应有位置,从而使男人获得精神上的新生。如果说妇女的敌人存在于周围的世界,那么男人的敌人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存在于男人自己千方百计构筑的心理防线。男人若不改变自己的内心,就不可能改变世界,因而,男性必须吸收“刚、 柔”两种养分从而保持人性的平衡。
      总之,男人的上帝并不驻守在豪华的郊外别墅或严肃的办公大楼,内心宁静并非来自工作的成就或物质的富有,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人,要在工作中寻找内在的感觉。在新世纪中,男性研究会被日渐重视,以重新思考男性的自信和松弛,以使男性自己勇敢的面对自我,去履行作为丈夫的义务和作为父亲 的神圣职责,领略养育后代的那份欣喜,以及平衡工作和消遣,以此来充实内心世界。在婚姻关系中,男人则需要更多的关怀。也许,正如一句广告语说的那样: “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
      第四,离婚自由深入人心。
      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步的过程中,过去强有力地束缚着婚姻的外部力量完全削弱了。农业社会中夫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相互合作关系,以及工业时代早期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当代工业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妻子同样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经济独立,而不必再依赖丈夫;社会服务业的发达,家用电器的普及,丈夫也不必依赖妻子煮饭洗衣;子女数量减少,其养育与教育又有社会机构帮助。这样,过去维系婚姻的那些纽带一条条地松弛了;并且,法律规定了婚姻自由权操在当事者手中,外人不得干涉,新兴的婚姻关系使人们在选择生活和享受生活上得到更大的自由。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付出痛苦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婚姻内在凝聚力的增强,那么婚姻解体的危险是容易发生的。对于这种可能会发展很快的变化,人们会普遍感到困惑和迷惘,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未必能使他们感受到这是一种解放。所以,新世纪的婚姻关系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变动与困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