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hier: 文化、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 > 文化 > 文化建设需要文化理论 > 
ChineseEnglishDeutsch
16.4.2024 : 13:22 : +0200

文化、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

文化建设需要文化理论

                             邓伟志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然会出现文化建设高潮。
      几十年来,中国出现了几次文化高潮,似乎没有人论述过。只记得有人论证过中国文化界的几次大批判、大论战。
      不论是文化高潮,还是文化建设,都需要理论作先导,具体地说,都需要文化理论来开道。
      近年有人研究文化学。还有人提出了文化学的各种子学科。最近,又有人认为不存在什么文化学,也有人开始批判现有的文化学。
      中国学术界有个习惯做法:当有人不赞成什么“学”时,就改用一个词“理论”。用“理论”二字来代替“学”。“学”与“理论”有多大区别?我不清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不,为了节省点时间,我们姑且都用“理论”。
      我认为,为了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研究文化理论。没有文化理论,或者说文化理论不完善,必然妨碍文化建设。记得,在一次庄严的会议上,有人批评某影院改为舞厅的做法。正在讨论着,又有人提出这家影院,原为剧场,当时剧场改影院就不对。在讨论了很长时间以后,我发言了。我说,判断这个影院应不应该改为剧场的尺度到底是什么?影院、舞厅、剧场三者应该保持怎样的比例关系?在怎么样的地方保持怎么样的关系才是合理的?这些问题清楚了,才能对影院改剧场有个是与非的结论。如果在舞厅过剩时,还把影院改舞厅,就是错的;反之,就是对的。从文化建设的宏观看,更需要文化理论指导。
      那么,文化理论怎么形成?我认为,一靠实践,二靠讨论。要鼓励多种文化理论的提出。通过百家争鸣,辨别高低。一旦辨别清楚了,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会发现当初所谓清楚的结论,可能起变化,可能不清楚,甚至可能不正确。但是,真理总归是真理。真理总归会指导实际。一种理论一出来,就随便贴标签,不论是贴“是”的标签,还是贴“非”的标签,都不好,都不是科学态度。按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任何理论都是有是有非,是中有非,非中有是,绝对的“是”,是神话。
      说到这里,我想再一次提出个文化理论形成的条件问题,土壤、水份、阳光问题。要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度里,形成伟大的能对文化建设起建设作用、起指导作用的文化理论,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理论环境。我在几年前曾想对这一点的研究叫做学术生态学。在这样的理论环境里,大家精神振奋,大家情绪高昂,大家浑身有劲。人人都觉得浑身有劲了,事业就好办了。
      我渴望为了推动文化建设,首先造就出一个有利于文化理论产生的生态环境。    

                 摘自《人比雀儿累》 邓伟志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www.dengweizhi.com